应用生活化教学,让初中数学教学更精彩
摘要
关键词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正文
前言
初中数学学习不仅是小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更是为高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生活化教学模式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新探索,强调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巧妙融入生活元素,通过构建真实情境,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灵活运用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纳生活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价值
1.有助于数学知识的联系与运用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实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场景及问题的深度融合。通过引入学生熟知的问题场景,可以锻炼他们的生活化思维,优化他们的数学学习体验,同时推动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与发展。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生活化课堂情境,能够紧密结合教材中的应用型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知识内容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联系。以轴对称图形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或实地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思考这些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这样的生活化情境能够让学生从多个维度认识和感知轴对称图形,从而深化他们对图形的理解。
2.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生活化教学重视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个人体验与学习需求,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具体来说,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服务对象,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意味着将生活化的内容融入教学,使数学教学变得更为生动具体,更易于学生理解。同时,这也使得教师设计的各项教学活动更具吸引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将更深入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逐步建立起“生活情境+探究任务”的学习模式,在高昂的学习热情驱动下,自主进行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应用生活化教学,让初中数学教学更精彩
1.确定生活化教学目标
构建一个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体系,旨在反映社会发展的需求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体系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导向。若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生活中的数学应用,仅设定宽泛且不切实际的目标,将无法取得良好的课堂与课后效果。因此,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确定生活化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应聚焦于教学材料。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设定教学目标。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需在情感层面培养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热爱。只有当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生活化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应培养其应用数学的思想。具备这样的基本思想,学生才能在情感上对数学产生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当前水平,同时预见其未来的长远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结论型知识,深入挖掘教材,并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外,还需将知识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相整合,以确保学生在各方面均衡发展,扎实掌握数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系,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在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培养综合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2.创建生活化教学情景
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导致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往往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这与素质教育理念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格格不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掘数学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例,如购物、旅行、运动等,将这些场景巧妙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例如,在教授比例时,教师可以利用购物中的折扣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购物场景中理解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如尺子、硬币、水杯等,进行直观的数学教学,这些物品不仅可以作为教学工具,还能帮助学生构建直观的数学模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教授“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借助建造房屋的实际例子来讲解。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可以将自己代入到建造房屋的过程中,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解析方程来求解问题。这种结合社会生活实例的教学方式,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数学知识。
3.开展小组合作式探究教学活动
鉴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丰富且教学时间有限,部分教师可能过于注重课堂讲授,这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甚至失去自主学习的兴趣。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并遵循“异组同质、同组异质”的原则,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充分利用集体智慧,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升数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其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以“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成绩和基础水平,组建若干个“六人互助小组”,确保每个小组中都有一名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带动其他成员的学习和思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布置第一个合作学习任务,要求各小组自制直角三角形,并从正方形与直角三角形的关系入手,尝试拼接正方形,以猜测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观察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对比结果验证初步猜测,总结合作学习和探究结论,并为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回归正确的探究方向。最后,每个小组可以派出一至两名代表,展示和介绍他们的探究成果。对于各小组结果中的差异,教师可以组织二次探究活动,鼓励学生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增强学生运用能力
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应用,而在初中阶段,这种应用主要通过解题来检验,无论是日常作业还是考试,都离不开题目的设置。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时会感到困惑,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这时,教师就需要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以增强他们的解题能力。
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为例,许多学生可能觉得这一知识点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清楚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道贴近生活的题目,如:“小明只知道亲戚家的大致方向,但不清楚具体位置。出门前,爸爸告诉他要从小区门口西行100米,然后向北行50米,再向东北方向走150米,过了马路就到亲戚家所在的小区了。请问,在这个场景中,我们运用了哪些坐标系的知识?”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将生活与知识相融合。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小明的行走路线图,引导学生分析。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指出小明在起点时坐标系的原点和x、y轴的位置,以及他每一步行走时在坐标系上的移动情况。通过这种方法,将整个路线图在坐标系中还原出来,得出最终数据。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坐标系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还让他们明白了坐标系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学生能够迅速联想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5.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
通过将生活化教学思想融入作业练习中,可以设计出更具个性化的作业,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生活,从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利用作业任务的驱动性,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构建更加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这不仅能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能锻炼他们的各项基本能力,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可以紧密围绕“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布置这样一项任务:“假设你在超市购物时,需要购买两种不同价格的商品,并已知你的预算以及想要购买的商品总数量。请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计算出合理的购买方案。”这样的任务设计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积极运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首先根据题目条件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然后通过求解方程组来得出答案。整个求解过程都紧密结合了生活情景,使得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变得生动有趣。总之,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能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创建生活情景、结合生活实例、组织实践活动,并布置生活化作业。
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作为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研究的基础科学,其核心在于探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应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生活化本质。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的生活化教学方法融入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不仅能够使初中生更加敏锐、直观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而且对于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及提升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本文来源课题:2023年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初中学科生活化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课题批准号:23-HYJJ-319)
【参考文献】
[1]蒙裕劲.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 程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以“黄金分割数”教学为例 [J].广西教育,2022(7):57-61,69.
[2]阮征,范青青.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必要 性、内涵与策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3,43(3): 7-11.
[3]王祚荣.生活化教学应用初中数学:特征性、 契合性和价值性[J].基础教育论坛,2023(10): 86-88.
[4]黄利泉.基于生活化思维锻造的初中数学课 堂情境构建:以“轴对称”为例[J].求知导刊,2023 (4):4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