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五育融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正文
教育改革正加速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焦点。为了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提升综合素养被视为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应积极践行“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构建高效且互动性强的课堂环境,以促进学生在美术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以及道德素养培养上的全面飞跃。本文深入剖析了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的实际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如何在“五育并举”的框架下,创新教学策略,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一、五育融合的内涵
五育融合,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大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旨在通过跨学科的整合与渗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教育模式追求全面而高质量的教育引导,深化并彰显各学科的教育价值。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五大领域往往各自独立,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协同。实际上,五大领域既独立又相互依存,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侧重点,但共同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任何一领域的缺失,都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中,五育融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1]。它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以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小学美术教学现状
(一)学科兴趣缺失
在小学美术教育的领域中,众多学生未能全身心地融入课程学习之中,致使他们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点燃内心的学习热情。对于小学生而言,若对美术课程缺乏兴趣,便难以主动探索相关领域的奥秘,这无疑会使学习过程变得艰难,难以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需密切关注并着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浓厚兴趣,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据此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与投入。
(二)教学形式单调乏味
当前,许多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方式仍固守传统模式,课程内容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契合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特点。更有甚者,部分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未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削弱了他们主动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同时,在教授技能时,教师往往过分依赖示范与模仿,导致学生缺乏展现创造力的舞台,难以增强学习自信心,也无法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能力培养存在短板
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下,部分美术教师的教学理念未能紧跟时代步伐,未能全面融入素质导向的教学思想,从而导致学生的综合素养难以得到显著提升。这一现状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难以深刻领悟美术的艺术魅力,也无法充分体验美术学科的独特吸引力。此外,德育与劳育的融合尚不够深入,教师传授的内容未能深入人心,难以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烙印[2]。
三、五育融合下小学美术的教学策略分析
(一)以“讲”促“德”,培根铸魂
1.培养民族自豪感
在基础教育阶段,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至关重要。美术教育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环境的优越性,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情感,进而增强民族自尊心。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美术课程“龙的传人”为例,通过讲述中国龙的传说和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在课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龙的绘画创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美术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美术教育的方式,能够有效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激发了他们投身文化传承的热情。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的“对折剪纸”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从剪纸的历史起源讲起,介绍剪纸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的独特风格和表现形式。通过欣赏和学习剪纸艺术,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剪纸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还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课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亲手尝试剪纸,从简单的图案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剪纸作品。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力。通过剪纸活动,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剪纸展览,邀请剪纸艺术家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剪纸技艺,还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
在“五育融合”的教育方针引领下,小学美术课堂亟需摒弃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转而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多元感官参与,从而深化其学习体验。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倡导身心协同,共同推动知识的汲取与内化。因此,教师应积极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情境中,通过亲身实践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转化为个人的宝贵经验[3]。
通过实施具身认知活动,教师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深入交流,从而巧妙地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这五大教育要素融为一体。以“杂技表演”课程为例,本文精心设计了两个学生实践活动。首先,是“制作可动杂技人偶”的活动,教师设定活动的基本框架,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讨论确定主题与角色服饰,随后自主完成人偶的绘制、裁剪与拼接。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还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现了劳育、智育与美育的有机融合。
其次,是“模仿杂技动作”的活动,教师提供杂技演员的照片作为参考,引导学生利用人形模板尝试还原照片中的杂技动作。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通过亲身实践,逐步认识人体主要的活动关节,进而加深对杂技技巧的理解与掌握。这一活动不仅强化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彰显了“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为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满足国家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素质发展,教师应创造创新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环境。这将发挥美术教学优势,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教师需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艺术欣赏、创作和操作中成长,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基础。
参考文献:
[1]阮凌.“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美术跨学科学习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2(16):90-92.
[2]陈丽群.融合地方资源有效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探讨[J]. 天津教育,2021(18).
[3]吴家轩、以美育德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美育融合德育的实践对策[J]. 读与写, 2021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