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阅读策略摭谈
摘要
关键词
中小学 数学阅读 核心素养 策略
正文
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材不可能像语文教材那样具有丰富故事性,这使得数学教材不太能吸引学生。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存在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略了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对数学文化的感受,即使布置了“看书”的项目,学生也读不准点,读不出所蕴含的数学思想。由此,家长和学生更加觉得数学阅读是没有必要的,没有丝毫收获也浪费了时间。
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许多生活故事中均包含数学元素,教材往往通过生活情境方式展现知识内容,课外读物中也有大量的数学类读物。这些数学内容的阅读不仅可以增进数学知识掌握,也能促进学生拓宽视野,收获多元人文素养。开设数学阅读课,通过推进数学阅读,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逐步亲近数学,喜爱数学。
一、通过数学阅读,感知课外数学美
在众多学生阅读的书籍中,最吸引学生的是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画的绘本。阅读数学绘本不是把概念灌输给学生,更重在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发现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质。这些教材传递给我们背后的教育本质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1、适量阅读,有序推进 首先,“质量”把关,培养兴趣 当前本土原创材料比较少,引进的数学阅读材料不一定和教学内容都适切,所以教师要广泛阅读,精选适合自己教学、适合所教学生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数学读本。选择阅读材料时可以通过是不是历届获奖作品或者获奖作品作者的其他评价较高等项目来判断。例如这套阅读材料所获的奖项含金量是比较高的。其次,“长线”把握,保护兴致 阅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长远工程。所以要着眼长远“放长线钓大鱼”。在低年级数学阅读时,教师千万不要给学生传递这个读本的内容是以后要学习的知识这类信息。
2、反复阅读,读出新意 有不少教师和家长意识到数学阅读材料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很好,大量买进便扔给了学生。其实同一阅读材料可以给不同年龄的孩子阅读,不同年龄的孩子阅读采取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例如:低段学生读《各国的早餐》时,“故事情境”放首位。书中主要讲分数和分配,而这部分内容并不是他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所以我们把重点要放在故事情境中。多元化地让学生初步感受分数的存在,让学生感性体验一种数学思想和数学趣味。
3、边读边做,激发热情 学习《圆的认识》之后,笔者布置了阅读与圆有关的读本。期间没有要求他们阅读后必须学到什么,仅仅是阅读,但学生在阅读中不知不觉丰富了数学知识。每本绘本都有设计实践活动,例如《最棒的蔬菜》中用标准化的工具种出了自己喜欢的蔬菜。学生可以和家长一起把牛奶倒在毫升(ml)量杯理喝;准备600克(g)猪肉,用秤称出猪肉的重量,自由发挥,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乐意去做,还能激发出他们探索的欲望。从难以测量到精确测量,我们是在“留作业”,但我们仅仅是提出问题,其余就交予学生自主完成。
二、深入数学阅读,发现课内数学美
1、更新教学理念,储备资源 每次备课都要当作一次课程开发,设计好内容,并且要反映出新课标的要求,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开展多彩活动,创设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是不够的,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首先,引导学生上台分享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时,提前布置搜集古代表示时间的方式,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展身手,比一比谁讲得更生动、有趣、易懂。这样,学生不仅能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还能深切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度。
其次,引导学生发现有趣的数学现象。例如:在阅读中要能对照文字,想象图形(观察图形),再联想到数学式子,从中能得出什么?推出什么?特别是在函数的学习中更应重视此类阅读的训练,以提高语言间的互译能力。教学“黄金比”时,教师可以从名称的来源展开教学,或者通过例子让学生体会“黄金比”的美感,不管男女老少,肚脐至脚底长度与身高之比通常是0.618,这个“黄金比”便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不但能感受到数学的美妙,也更容易理解了。
第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类比。类比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 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③在阅读中重视相互转化。数学语言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严密交融,学生要想顺利阅读,必须重视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和互译. 例如对一些几何定理理论到数学图形的转化;对应用题材料信息的阅读提炼出方程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对图表的分析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和结论,等等.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语言叙述画图的能力,根据图形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用符号叙述定理的能力等. 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的能力,这正是准确解题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强化数学阅读,体会数学情感美
1、把握阅读载体,挖掘人文思想 作为课外读物,蕴含着许多“非数学因素”,这些恰恰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情感。比如《燕子,你还记得吗?》、《很特别的音乐故事》等书,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规律、音乐、建筑等都隐藏着数学要素;又如《我和爷爷的建筑之旅》,告诉我们在设计建筑物的时候是如何使用数学知识的才能盖出耐用又美观的建筑物。例如在《绘制校园平面图》中,小组合作收集数据、设计方案、绘制教室平面图,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实践证明,充分挖掘阅读中的人文内涵,及时地把数学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从小受到人文熏陶,力求知识情感和谐统一,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2、优化人文环境,增强数学情感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斯杰认为:“一个有机体如果能够拥有一个适当的成才环境,自会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个充分功能的人”。所以教师应该创设一种民主、安全、自由、向上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得到个性的发展,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3、追求数学之美,激发人文情感 数学核心素养只有内化为人的生动鲜活的文化素养,才能落地生根。例如六年级下册学习《欣赏与设计》后,让学生阅读荷兰“图形艺术家”巧妙利用图形平移和旋转创作的事例,从而给予人美感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感受“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价值”实例。
总之,数学阅读给予学习者的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浸润,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数学文化的滋养。持久的数学阅读习惯比什么都重要,学生能自觉进行数学阅读不仅能使教育教学事半功倍,也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数学阅读具备数学的学科特点,它不能像人文学科那样粗狂地浏览和机械地记忆,它需要慢慢地品味、揣摩、推敲。对学生整个成长来说,数学阅读不仅是通过教材来落实,而应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课外”。如今数学阅读资料越来越多,开辟了数学教育的新天地,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慢慢让学生步入神奇的数学天地。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个迈向自由的人,一个具备数学思维,能感受到数学的真实与美好。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09)
[2]顾亚龙.以文“化”人—中小学数学文化的育人视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