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探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于艳

泰安市实验学校万境水岸小学 271000

摘要

语文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旨在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正文


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从夏朝开始,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从一个只有文字记载的时代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有文字、有语言、有制度、有习俗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形成了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内容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学、历史等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探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作为我国历史发展的结晶,承载着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例如,在教学《观潮》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关于潮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潮汐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的智慧结晶。例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到司马光的智慧与勇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例如:在教学《将相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赵国和秦国两国之间战争的历史背景以及发生的原因;再通过分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和廉颇之间发生的故事来引导学生感受蔺相如和廉颇两人之间深厚友谊以及两人为了国家而做出牺牲。例如:在教学《马说》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马在我国历史上发挥出过重要作用。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对知识点的讲解上,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过于重视书本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课外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文本内容时,主要注重书本中知识点的讲解,而不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培养,使课堂教学活动显得单调乏味。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培养。最后,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不够深入。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文本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没有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教师对文本内容讲解过程中也只是将其作为一种简单地讲解知识,而没有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缺乏趣味和活力,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些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与分析,以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融入。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小蝌蚪和青蛙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并借助这篇文章向学生们介绍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文章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感悟,对于学生们而言非常有教育意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和青蛙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并能够从这篇文章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蝌蚪找妈妈”主题班会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在了解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之后,教师可以开展“青蛙与青蛙妈妈”主题班会活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少年中国说》时,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中国古代的课堂中,让他们亲身体会古人是如何用行动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在学习《论语》时,教师可以将孔子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与学生所学到的内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著作中,感受古代人对于道德、礼仪等方面的重视。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断进行融合,因此,在教学中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教育目的,对教材进行合理的筛选和整合,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例如: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流行音乐和美术作品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了解了古诗词的意思之后,教师可以播放相关音乐作品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小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还可以开阔眼界,培养审美情趣,不断地充实自己。因此,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汲取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比如,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我爱这土地”开展主题班会。通过“我爱这土地”的演讲主题,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并且让学生在演讲中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班会,在班会上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以及祖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五)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相关故事中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提升。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和价值。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和价值,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中来。

结语

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在小学阶段就应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其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同时还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语文教学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菊梅.探究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学周刊,2021,No.485(29):73-74.

[2] 王敏. 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研究[D].江南大学,2020.

[3] 郎建琴.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学周刊,2022,No.502(10):95-9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