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摘要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正文
引言:在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不再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上,更需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形成,促使学生未来可以更好地适应充满动态变化的社会环境。初中历史学科的人文属性较强,其不仅承载着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重要使命,更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全球视野的关键课程。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学生接触历史的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进行创新,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强化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
1.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历史,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通过学习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也能够更好地展望未来。
2.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历史思维方法,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这种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历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历史,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1]。
4.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过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避免片面和极端的历史观。同时,通过学习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事件,学生能够受到启发,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则
在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时,需要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循序渐进地展开教育,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逐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结合课堂内外活动,如历史剧表演、历史讲座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第二,挖掘并联系现实问题,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响。通过实践项目,如历史主题研究、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交流技巧[2]。第三,鼓励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和手段进行创新表达,如历史漫画、历史小说等。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满足他们的个人发展需求,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第四,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为每位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实现最优发展。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对学生进行时空观念的培养,让他们学会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思考历史,将历史事件放入相应的时代背景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能够让他们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历史事件,将历史事件放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形成清晰的思维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时空观念的培养:第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时空框架;第二,引导学生用时间轴和空间轴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第三,让学生通过相关历史地图和时间轴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第四,将重要的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进行分析[3]。例如在学习《秦汉帝国》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秦帝国的建立过程。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对秦汉帝国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对当时社会发展背景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时间轴和空间轴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学会史料实证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是指通过对史料的学习和了解,正确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从中总结出对今后发展有利的信息和观点。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必须学会用史料来进行实证,发现历史事件发展的内在逻辑。学会用史料来证明历史问题是一种重要能力,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中外历史人物”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以下几位历史人物:王充、徐霞客、李时珍、蔡元培、胡适、鲁迅等。然后让学生找出这些人在科学、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并根据他们各自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说明他们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再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名人所著的著作,了解他们对我国历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史料来证明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再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以下知识点:鸦片战争前中国闭关锁国,那时中国人对外国事物不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通过学习以上内容,让学生明白史料实证的价值,更加明确历史知识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3.重视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对历史的认知与理解,通过对历史的解读,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历史解释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了解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解释的内涵,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例如,在学习《抗日民主政权》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进行分析和解读。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和信息,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成员参与探究活动。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应当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看法和意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对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意义和作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4]。再比如在学习“列强侵华战争”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涉及到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讲解。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列强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激发学生对祖国取得胜利和发展产生了更大的信心和动力。
4.强化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能够认识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深厚文化底蕴。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兴趣,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我国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悠久文明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深厚文化底蕴。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抗日题材电影《八佰》《英雄儿女》等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再如在讲到近代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有关“五四运动”等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当时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强大生命力的国家。
5.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不能盲目相信和崇拜权威,不能一味地为了所谓的“真理”而曲解历史事实。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论证,培养他们的历史价值观。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时,应当结合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来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进行《鸦片战争》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影《鸦片战争》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战争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强化历史价值观的建立,为深入学习历史学科知识奠定基础。
结束语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成长,更关系到学科教学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找到专属的价值,为学生学科素养的强化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黄宜琳.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素质拓展,2020(4):76,80.
[2] 邱琴风.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素质拓展,2019(5):101-102.
[3] 朱鸣.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方式探讨[J].考试周刊,2021(25):163-164.
[4] 欧阳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155-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