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珩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健康路小学 730050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全面的改革,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基于这一背景,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由“育才教育”转变为“育人教育”,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科学课程是学生探索自然世界的启蒙,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基础、该课程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十分重要。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价值,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活动;策略

正文


引言:

小学是义务教育基础阶段,该阶段所开设的每一门学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教育价值,旨在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夯实学生学科知识基础,为学生后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素质教育下,小学科学学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学科作为学生未来学好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一个门户,作为科学教师,要全面发挥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优势,展现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感知多样化的世界时,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价值

首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科学是一门探索未知的学科,它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思维方式。通过让学生自主进行科学实验、观察现象以及提出问题,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和刺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主动积累科学知识,还会培养对科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其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自主探究需要学生主动思考、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一系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信息搜索、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还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沟通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养。这些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质疑的过程,需要学生有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将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现象,需要他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辨别信息的可靠性,提出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这种能力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判断和决策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境化的学习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小学生物教材中,与植物有关的内容有很多,其中,“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是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植物的了解度,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使学生形成热爱自然、保护植物的优秀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观察植物生长的地点,比如学校的花坛或者课堂里的小花盆。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它们需要什么因素来生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会与教师积极对话,表达自身的观点,说出自身的想法。此时,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紧接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呈现本课时的内容,让学生对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而后,教师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种子和土壤,并邀请学生一起种植。在种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我们如何知道植物正在生长?植物需要光线、水和营养物质来生长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践来回答这些问题。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每一小组人数相等,能力均衡。待分组完成后,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些盆栽植物,让各小组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并在后期负责观察和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为了保证盆栽植物的健康生长,教师需要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与种植物有关的知识,可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了解所种植的植物的特性,和养护的关键要素。此后,学生们可以每天浇水、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会通过拍照的方式记录植物每一天的生长情况,有的小组会以制作表格和文字叙述的方式记录植物的生长,还有的小组会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记录。在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心得体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让他们从中总结出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猜想,进一步深入探究。通过这种活动的设计,学生们可以通过亲自参与植物的种植和观察,激发他们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兴趣。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发现和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培养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同时,这种情境化的学习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使学习更加有趣和实践性。

(二)设计探究活动,培养探究意识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的学科,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若只针对课本知识进行简单的理论讲解,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这种情况的出现,会降低科学教学质量,无法发挥科学学科育人价值,难以促进学生探究意识、科学精神的形成。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学生设计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将课堂归还于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能全面增强学生探究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比如在学习与“影子”有关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知晓影子的形成概念和条件,能够切身实地感受到阳光下的影子的不同变化,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放置一支完整的粉笔,然后,用手机闪光灯照射在粉笔上,并不断变换闪光灯的距离和位置,让学生们观察粉笔有哪些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很容易被教师的这一举动所吸引,并全身心投入其中进行观察和思考。粉笔是静态的,而粉笔的“影子”会随着闪光灯的距离和高低变化,因此,学生们很容易就能观察到粉笔影子在不停变化。此时,教师便可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影子”。在讲述完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的小组,让学生们观察阳光下的影子,并说出所产生的变化。在这一实践探究环节,有的小组会通过等待太阳变化的方式观测影子的变化,有的小组会相互配合,由一位组员笔直地站在地上,另一位组员将其影子的轮廓用粉笔描绘出来,随着时间的变化,太阳逐渐落山,位置越来越低,学生的影子也越来越长,学生所描绘的轮廓犹如树的年轮一般,呈现在地上。在本次实践探究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活动要求完成活动任务,学生们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探究方式,提出问题,并自主实践,解决问题。为了丰富课堂实践活动,教师还可以在班级里开展“光与影的艺术”的活动,让学生利用手指、身边的物品,将产生的影子变幻成一个个独特的艺术品。通过设计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观察、探究“阳光下的影子”现象,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个策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十分重要,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从而参与到自主实践活动中,促进自身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另外,教师还应当结合科学学科特点,打造多样化的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大自然中的科学现象,在自主探究、实践、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自主探究能力,不断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庆华.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J].华夏教师, 2022(28):3.

[2] 张顺平.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读天下(综合), 2021, 000(002):P.1-1.

[3] 李光.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 2017, 3(13):1.

[4] 杨伟.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J].陕西教育:教学, 2019(3):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