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艳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东仪中学 ,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

在新课标体系下,学习任务群成为教学的新理念,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初中语文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进行课程设计,引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文学科的精髓,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这种课程设计整合了原本孤立的语文学习元素与活动,形成主题鲜明、结构完整的语文教学单元。经过这样的设计,语文教学得到整合,与此同时,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也得到实质性的锻炼。


关键词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正文


在学习任务群的框架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关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培养,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质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掌握阅读知识,更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往往忽视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他们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阅读和表达环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优势

由于每位作者成长于不同的时代环境,经历过各异的生活轨迹,并拥有独特的心灵历程,因此,他们的创作无不深深烙印着个人的思考与感悟。这种由经历塑造的差异性,让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散发着独有的光芒。就像“千人千面哈姆雷特”揭示的真理,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读者眼中,可能会引发截然不同的理解与共鸣。思辨型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理解与思辨潜能,不止于文字的浅层解读,更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文、现代文、及各类相关文本,去探索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与作者独特的表达手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思辨中寻找答案,这不仅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更在无形中提升他们的语文学科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沉浸在思辨式阅读的海洋中。对此,教师要合理设计阅读问题,确保问题的针对性和深度,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不仅如此,教师还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表达的氛围,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独立探索每一部文学作品的魅力和深层含义。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定位

《课标》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作出明确的规定,为七到九年级学生规划具体的学习途径。该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可归结为思辨性阅读思辨性表达两大部分。在思辨性阅读层面,学生要积极探索蕴含生活哲理、科学精神及诗话意蕴的文本,这些文本都富含深刻的思辨要素,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而在思辨性表达方面,学生需要通过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准确而有力地传达自己的见解与感受包括参与各类专题研讨,发表独到的评论,进行演讲及撰写具有深度的文章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精髓,在于对学生思辨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在阅读与表达的实践中锤炼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观,学生能进一步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利用多元化、系统化的思维训练,他们思辨水平将得到提升,并不断精进阅读与表达的技能。该学习任务群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经过思维锻炼与能力提升,帮助学生打造坚实的语文核心素养,并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不断突破自我,加深对语言文字内在逻辑与美感的领悟,从而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策略

(一)设计思辨问题

在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规划中,教师承载着设计思辨性问题的重任。这些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的钥匙,更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实现知识迁移的桥梁。思辨性问题在于触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让他们能了解思维的深层结构,从而保持持续且活跃的思维状态。

例如,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该单元汇聚《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及《美丽的颜色》等多篇有深度的课文。在构思思辨性问题时,教师应打破常规,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既具深度又能启发学生心智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发现问题,通过自主解答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美丽的颜色》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提出思辨性问题:“居里夫人在科学领域的坚韧精神和求真态度,对我们当代青少年来说有哪些深远的意义?在当前社会的背景下,又该如何将这些宝贵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引领学生探索居里夫人的精神世界,更能让他们将这些精神品质与自身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真正的知识吸收与运用。而在提问环节,教师应注重策略,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期待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

(二)以活动为载体探究思辨过程

思辨过程的探究,实则是利用多样化活动展开的一场精神方面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应该只限于表面行为的规范与否,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中,如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与推理逻辑。思辨环节的缺失将导致活动失去触及思辨教学深层意义的机会在策划和组织这些教学活动时,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在问题发现、思考及探究过程中采用的思维途径与方法。单元的教学中,内容广泛,包括文本解读和团队合作讨论,还涉及思考探究、主题演讲表达及写作实践等内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文素养,更为教师提供广阔的教学设计空间。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系统编排,设计一系列能触发学生思辨兴趣的活动,从而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展现思辨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能在实践中获得思辨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更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有效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并探索妥善解决方案的方法与技巧。

首先,保障充裕的思辨时长。在语文课堂的思辨环节中,教师应避免急于揭示答案,以免遏制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留出充足的时间,学生有探索和思考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拓展思辨范围,挖掘其深层含义,提升思辨环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探究《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第三间小屋蕴含的个人内涵时,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自由阅读相关文本,之后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独立归纳小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思维”“发现”“言辞”“观点,并最终为学生提供机会,结合个人生活体验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确保他们在深入思考后能有所领悟。

其次,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结合。在设计和实施思辨活动时,教师以学生的现有思维水平为出发点,关注他们思维发展的动态过程运用教材资源,设计出符合学生思辨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并循序渐进地布置思辨任务,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例如,在教授《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时,针对部分学生在理解议论文论证思路上的困难,教师可以设置小组合作讨论活动,围绕文章中的核心论据进行探讨通过倾听同伴的观点并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能在互动交流中实现思维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为有业之必要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又能在实践中有效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提炼思辨概念

大概念深层次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理解和整合知识的关键。在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提炼与思辨紧密相关的大概念,也即思辨性概念,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帮助他们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实现知识的灵活应用与迁移。

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寓言四则为例,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等,这些寓言故事不仅情节吸引人,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思辨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对故事角色和事件的深层次思考,引导他们提炼出能反映思维方式的大概念。在教授《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时,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赫尔墨斯在雕像店的三次询价行为,揭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他的这种心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体现?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赫尔墨斯的性格特征,领悟到故事蕴含的虚荣与自我认知的深刻道理。同样,在《蚊子和狮子》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蚊子战胜狮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一结果是否具有必然性?这则寓言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利用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探究蚊子的特性、胜利的根源及故事背后的深层哲理。

结束语:

总之,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改革,既展现其复杂的系统性特征,又彰显对传统教育范式的颠覆性创新。而以任务驱动与活动探究为双翼,注重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实现教育质量的飞跃。这一变革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前瞻视野和创新思维,更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探索,并在今后积极研究这些策略在不同教育场景下的运用与效果,同时探索思辨能力培养与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之间的融合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均衡且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成果.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J].汉字文化,2024,(11):133-135.DOI:10.14014.

[2] 刘亚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旨与实施策略——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23,(20):61-64.

[3] 陈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进阶设计--以《两小儿辩日》为例[J].语文建设,2023,(10):10-14.

[4] 陈家尧,蔡其勇.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课程设计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77-8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