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生涯未来——初中语文课内名著教学中的生涯教育渗透探微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内名著教学;生涯教育
正文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许多经典名著,适用于针对初中生的情感培养、人格塑造,可作为渗透生涯教育的载体、渠道,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进而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此举满足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育人要求,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理应展开深度讨论与实践探究。
1生涯教育内涵
生涯教育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目的在于发展初中生的生涯规划能力。传统教育理念认为,生涯教育应在高中甚至是大学开展,而中小学教育则以知识本位教育为主,但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应试教育的弊端被越来越多人认可、知晓。如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加强对自我、兴趣、能力、性格、特长与社会需要等方面的认知教育力度,使学生详细了解上述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个人职业志向,形成较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做好未来的就业准备与选择规划,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可以看出,现代化教育要求展开针对中小学生群体的生涯教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生涯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育与日常育人工作当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发育,力求尽快达成育人目标。
2在初中语文课堂渗透生涯教育的意义
初中生处于较为特殊的年龄段,这时他们的思维和认知正飞速发展,再加上青春期的影响,使其对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因此,大多数初中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初级成长期与探索期。在生活、学习、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他们会显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独立,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会形成极强的主观能动性,驱使他们持续探索,向预期目标努力。这便是学生探索个人能力发展、职业理想与人生规划的初期表现。所以,此时展开职业生涯完全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能满足其对世界强烈的探索欲望与好奇心。
语文课堂的生涯教育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个体成长、思维发育有极强的启蒙意义,在语文课上渗透生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积极生活的动力与热情,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有育人价值的励志类名著,既能成为生涯教育的渗透载体,又可以发挥出自身的指导意义,作用于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中,使学生形成更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设计出更可行、科学的学习计划。其二,有育人价值的励志类名著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特殊的人文价值,初中生生活阅历不足,理解起来稍有困难,若教师能在课上渗透生涯教育,便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内容与个人生活实际、职业规划联系起来,有益于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内涵、文化背景与育人价值的理解与认知,降低名著阅读教学难度。
3初中语文课内名著教学中生涯教育的有效渗透策略
3.1剖析人物形象,促进自我认知
面向初中生的生涯教育应建立在积极的自我认知基础之上,使学生形成完整、健全的自我认知,能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鲜明的个性以及兴趣取向。形成针对自我的系统认知后,学生才能了解自身具备的优势、劣势,长处、不足,再展开相关训练,对劣势、不足进行改正,或设计有关成长与完善自我的计划。上述过程便是在明确自我认知基础上,实现个人发展的过程,对其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有积极意义。而剖析名著中各式鲜明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有益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认知。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内名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名著中的不同人物,分析作者在书中在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判断其人物性格,加深学生对“人格”的印象,发展学生的自我认知。
如引导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教师提出了以下任务:找出文中提到的所有人物,完成名著精读,分析作者塑造人物时使用的方法,并结合书籍内容,剖析每一名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教师还设计了有明确线索的语言引导。如学生阅读文章后发现,文中描述的毛泽东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与进取精神。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文章哪些描写表现出了他的反抗意识和进取精神?这种性格特征是何种经历、事件导致的?这种性格特征对毛泽东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与人生规划、人生结果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在文章详细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教师精确的问题引导之下,学生很快便得出了答案。接下来,教师还设计了迁移、对比式的阅读活动,要求学生按照刚才的人物形象剖析思路,剖析贺龙这一人物,再对比贺龙与毛泽东在职业选择、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中的差异,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经历可以塑造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能成就不同的人生。
3.3完善思维引导,延伸文章内核
在初中语文课内名著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要突出对学生思维与素养方面的引导,鼓励学生在阅读他人故事时沉心思考问题,感受名著背后的内涵、深意,再通过思维的延伸与拓展性,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将生涯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阅读教学当中,并使思考与生涯规划成为学生无意识的习惯。想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思维训练活动,将思维引导落到实处。
例如阅读《水浒传》时,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思维引导性活动。首先,教师定期组织举办《水浒传》读书会,学生应在会上分享自己的阅读进程、阅读感悟,参与口语交际式的读后感竞赛。其次,教师还设计了极具针对性的思维训练任务,如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写读书笔记,在完成一个阶段或一个大章节的阅读后,根据读书笔记中记载的内容以及对小说情节的印象,自制《水浒传》的思维导图。导图的主题、内容不做限制,可从任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出发,只要导图内容清晰、精简,逻辑合理即可。最后,教师围绕《水浒传》主题设计了水浒小剧场与水浒辩论赛活动。水浒小剧场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扮演水浒传中的人物以及采访特定人物的记者。利用一场穿越时空与次元的特殊采访提高整本书阅读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从其他视角看待人物特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水浒辩论赛需要学生完全站在己方立场上,以现代人的思想、眼光、视野,评判水浒传中的人事物。多措并举,在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同时,深化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潜移默化地完成思维引导性教育,即可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并生成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必备能力。
3.3关注人物成长,引导生涯规划
生涯教育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生涯规划方法。学生要知晓,人应当为自己未来的人生发展与职业发展负责,并在认识了解个人能力的基础上,提前规划好未来的人生目标和主要发展方向,再以此为导向,设计成长与学习计划,展开针对性的学习、行动,走在成长、成就自己的道路上。许多青春期的学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陷入迷茫困境,所以这时的生涯教育是极有必要的,教师必须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人生规划方法。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几篇经典的成长小说,这类小说便是实施生涯教育的最佳范本。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篇小说,是极为典型的成长类小说,记录了主人公保尔的成长过程,描绘了童年时期较为天真的保尔的反抗历程,以及后期已经历过战火洗礼与肉体磨炼的保尔成为了一名具有钢铁意志的优秀战士。这时的保尔身上有着许多珍贵的品质,如顽强拼搏、赤诚、坚强、不屈不挠以及他对人生目标坚定不移的决心,永远行走在实现理想道路上的坚毅。学生阅读这篇小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带入主人公视角,体验其成长经历,感受书中蓬勃的情感。为了提高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兴趣以及生涯教育的有效性,教师还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组织、举办了几次以角色扮演游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育戏剧活动,鼓励学生将原文改编成简短的剧本,与小组成员一同排练。在改编剧本时,学生自然会注意到人物形象、人物特色以及人物的成长历程。表演的过程则会使学生更深入地走进作品。学生将在阅读、学习中模仿表演,并重现故事,这能提高阅读活动的刺激效果,继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加深学生与成长主人公间的联系,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体验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宝贵精神,最终,学生会在主人公成长过程的影响下,渐渐形成更坚韧的品格与更完善的人格。
结束语:
初中语文课内名著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带领学生剖析人物形象、加强思维引导、关注人物成长历程等方法,循序渐进地将生涯教育落实到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职业发展目标,做好未来的人生规划。同时,借助生涯教育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深化学生对人文内涵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平英,余萍,杨运华,屈小林,黄信彬.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2,(26):63-65.
[2]张燕.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生涯教育的实践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05):1-2.
[3]王文钦.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建议[J].教育界,2021,(01):70-71.
[4]黄晓玲.落实生涯教育提高学生自我认知——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J].求知导刊,2020,(30):6-7.
[5]温莉莉.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策略[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2):6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