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参与度的影响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高中体育;课程改革;运动参与
正文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过于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专项运动技术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整体性,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专项运动技术的学习与应用。针对“双新”和体育专项化教学需求,我校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安排上进行优化,对于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结构化设计,从而使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因此本研究主要是结合我校课程改革变化,对于学生运动参与度的影响展开了调查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课程改革前后我校学生运动参与度作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调查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我校学生课程改革前、后的变化,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调查问卷:查阅高中课程改革的相关文献资料,根据本研究需要,编制了一份关于本校学生运动参与状况的调查问卷,并对其进行修订和完善。
问卷主要内容:问卷内容主要包括项目选择、参与频率、参与时间、参与动机等内容。
问卷发放与回收:共有150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回收138份,回收率92%,120份有效问卷,总有效率87%。
2.2 实验法
实验背景:我校2021年开始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其间增设了大量的体育设备,引入了情境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2023课程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体育课题组再次倡导各学段引入“结构化教学法”,针对各体育项目创设运动技能发展各阶段的活动内容。
实验方案:本研究教学计划根据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程内容的必修选学的每个运动专项由高一年级3个模块、高二年级4个模块、高三年级3个模块共10个模块组成。学生的运动技能呈现“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的阶段性形成规律。由于运动技能需要通过反复地练习、强化才能熟练掌握,而且这种“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程度加深、要求提高的“迭代”。因此我校体育课题组根据高中项目的特点采用了结构化教学。具体模式如下:
表1 专项课时内容结构化设计
运动技能发展阶段 | 要求 |
初级阶段(泛化 1) | 侧重于对动作的感知和体验,以一个单个动作为主形成同类和非同类单结构的组合动作,并尝试对抗 |
中级阶段(分化2) | 侧重于单个动作间的有效衔接,形成双结构和多结构的组合动作,尝试将组合动作在对抗的情境中运用 |
高级阶段(巩固3) | 侧重于比赛思维的渗透和运动能力的培养,在局部比赛中运用技战术,尝试完整比赛 |
终级阶段(自动化4) | 侧重于在完整比赛中促进学生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
结合我校的课程改革的具体情况,本研究设置了教学实验,分别是课程改革前和课程改革后学生的运动参与度变化情况。
课程改革前:课前准备部分为基础的课堂常规与热身活动,单一知识技能教学,反复深入学习以及简单模仿动作,单一的体能练习进行学练。
课程改革后:依据初级、中级、高级和终极阶段设计教学内容,依据各个环节内容开展技术动作的组合性学练以及比赛性学练。
实验对象的选择:因此在选择2022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在2023年6月按照学校年度考核要求,调查学生的运动参与情况,即课程改革前(结构化教学引入前)的调查。课程改革后,对于在2024年6月,对于2022级的学生的运动参与情况继续展开调研。对比不同年份学生的运动参与度变化情况。
2.3 数理统计法
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excel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工作,被学生的参与情况等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3 研究结果
3.1 “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项目选择的变化
表2 运动参与项目
参与项目 | 课程改革前(占比) | 课程改革后(占比) |
跑步 | 53.3% | 40% |
篮球 | 19.2% | 62.5% |
足球 | 11.7% | 38.3% |
乒乓球 | 5.8% | 21.7% |
羽毛球 | 13.3% | 26.7% |
跳绳 | 10% | 21.7% |
跆拳道 | 0 | 20% |
轮滑 | 0 | 15% |
武术 | 3.3% | 19.5% |
据调查显示,“课程改革”前后学生运动参与呈现出项目选择的多样性变化。“课程改革”前学生们普遍参与的运动项目为跑步,所占比重为53.3%;其次为篮球,所占比重19.2%;武术参与人数最低,仅为3.3%。但随着“课程改革”的落实,学生可参与的运动项目增多,变化最为显著的为篮球,所占比重为62.5%,相比之前增加了43.3个百分点,可见篮球已经成为学生们心目中最受欢迎并乐于参与其中的一项运动;同样比重增加的项目还有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跆拳道、轮滑、武术等。
3.3 “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参与频率的变化
表3 运动参与频次
参与频率 | 课程改革前(占比) | 课程改革后(占比) |
不锻炼 | 53.3% | 13.3% |
偶尔一次 | 22.5% | 28.3% |
1-2次/周 | 19.2% | 35% |
3-5次/周 | 5% | 20% |
5次以上/周 | 0 | 3.3% |
据调查显示,“课程改革”前后学生运动参与频率呈显著上升之势。“课程改革”前,学生不锻炼占53.3%;偶尔一次与1-2次/周的学生运动参与频率次之;学生运动参与频率5次/周以上的人数为0。究其原因,“课程改革”前学生普遍忙于文化课,使得学生无暇顾及体育运动。但随着“课程改革”政策的落实,学生运动参与的频率显著提高,其中变化最为显著的是 1-2次/周、3-5次/周,分别占总人数的35%、20%,体现出学生运动参与频率的提升。
3.3 “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参与时长的变化
表4 运动时长
参与时长 | 课程改革前(占比) | 课程改革后(占比) |
0.5h | 28.8% | 14.7% |
0.5h-1h | 53.4% | 43.5% |
1.5h-2h | 10.2% | 26.3% |
2h以上 | 7.6% | 15.5% |
根据表格4分析可得,在课程改革前81.2%的学生在每次课后体能训练中投入的时间未超过一个小时;而参与超过一个小时训练的学生比例仅为17.8%。这一数据与学校提倡并落实多项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不相符。这反映出学校大多数女生在平时健康管理活动上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足。但是从课程改革后,课后活动时间未超过一个小时仅仅占58.2%,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时长显著提升。
3.4 “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参与动机的变化
表15 运动参与动机
参与动机 | 课程改革前(占比) | 课程改革后(占比) |
应对考试 | 55.8% | 21.7% |
身体健康 | 45% | 48.3% |
兴趣爱好 | 31.7% | 52.5% |
结交朋友 | 20.8% | 36.7% |
据调查显示,“课程改革”前学生运动参与动机占比最大的为应对考试,占总人数的55.8%;身体健康次之,占总人数的45%;因自身兴趣爱好而选择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占31.7%;想要结交朋友而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占20.8%;究其原因,“课程改革”前学生普遍忙于文化课。随着“课程改革”政策的落实,运动参与动机变化最为显著的为兴趣爱好和应对考试。深入分析得知,“课程改革”的落实,使得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参与其中,反映出运动参与有利于提升身体健康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结构化教学模式更加适应当前教学要求。
结论
自从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们在选择运动项目时拥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选项,这使得他们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时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学生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运动项目,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更多样化的运动方式。这种多样化的选择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还使得他们在参与频率上有了显著的提升。学生们现在每周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明显增加,他们不再满足于每周二次的体育课,而是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到各种运动中去。运动时长也有所增加,学生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短暂的热身活动,而是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系统的训练和比赛。此外,运动参与动机也得到了优化。学生们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业任务而被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而是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参考文献
[1]兰丹.探究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激发高中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J].体育画报, 2023:11-12.
[2]陈焱.浅析如何提高高中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J].学周刊,2019(36):1.
[3]洪少青.初探高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J].当代体育,2020(17):0061.
[4]黄友德,杨殷俊.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对体育后进生体质及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