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物理;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正文
时代进步的今天,教育事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逐步暴露了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增强物理学科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教师带动下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部分教师依旧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方法落后,效果不佳。为加快学科教学改革步伐,教师在当前及未来的初中物理教学中都应该灵活应用信息技术,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
1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1有助于教学容量的扩充
初中物理涉及的知识体系庞大,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仅是为了教学而教学,直接参考教材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并未围绕教材知识点,带领学生挖掘课外内容,教师教学范围狭窄,学生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不够。而信息时代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将教材知识具体化、数字化,还能以教材知识点为基准,从网络中寻找更多的相关知识点,逐步扩宽知识范围,使学生将课内外知识相串联,学习更多知识,并逐步寻找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1.2 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讲解
与其他很多学科相比,物理学科似乎具有更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单纯依赖死记硬背很难理解、应用知识。但是,结合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情况,很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识、分析物理现象时无法利用现有知识及自身能力,绝大部分情况下依赖于直观认识。由于物理学科的特殊性,教师需要用信息技术的图文结合等方式来呈现内容,向口头讲解,并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同步展示图片、视频,对学生产生更为直观的刺激,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能跟随教师的教学安排高效学习,对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有助于学习主动性的激发
许多学生因对物理学科存在固有印象,常常存在抵触心理,学习方面的主动性不够。事实上,物理学科的探究性较强,教师在教学时需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探究,或者要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探究,从探究中理解和收获知识。但是,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学时侧重理论讲解,没有给学生安排更多的实验机会,学生的物理探究相对较少。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课堂,可增强物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
2初中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2.1信息技术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结合大量的学科教学经验,为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需围绕知识点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刺激下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物理课堂上也是如此,教师需合理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保持专注力。物理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时,教师需正确认识情境教学方法,以信息技术为辅助创设趣味情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如“光的直线传播”一课,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第一,上课之初,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示光的反射、折射过程,因为视频中融入了图片、音频内容,可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刺激,瞬间引起他们的关注,使学生从视频中感受光的折射和反射过程。第二,视频播完后,教师还需为学生讲趣味故事。对于绝大部分的学生而言,他们非常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可选择与“光的传播”等有关的故事,将学生带入到故事情境。比如以下小故事:一个探险家进入森林来寻找一种珍稀植物,但他走着走着迷路了;之后他也很慌,走了很久没有找到出口;他坐下来思考了一会儿,发现可以通过光的反射来确定方向。此情境中融合了一个趣味性小故事,学生对此故事内容较为感兴趣。第三,当调动起班级学生的探究欲望后,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来模拟光的反射现象,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观察、分析。一些物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了以下操作:点击鼠标生成一束光,多次调整光的入射角度,观察分析光线的反射、折射情况,总结规律。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可展开分析、研究,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较为有效。
2.2信息技术创建问题,增添学生动力
许多学生面对物理知识点时无从下手,很难真正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通过发现问题来寻找解决方法。信息技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使学生不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与教师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综合能力。
比如“比热容”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需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互联网资源和各种教学软件,构建信息化教学条件。上课之初,教师应向学生展示视频、图片等课件资料,这些资料中不仅包含教材知识点,也涉及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现象,如热水与冷水混合、热水袋保温等小视频,学生在观看课件或者视频的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此后,教师应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详细讲解课件,重点介绍物理公式、理论内容,使学生可以用物理学科知识来解释相关现象。当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分别加热相同量的水和油,二者的温度会有什么变化?问题驱动下学生可进行思考,一些学生指出:加热温度相同时,油温升高快,因为油的比热容较小。在这些基础上教师继续提出问题:物体的比热容与什么因素相关?比热容反映了物体的哪种性质?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仅依赖学生很难解答。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和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2.3 信息技术展示实验,加深学生理解
新课标下为保障教学质量,教师应将理论讲解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围绕知识点为学生设计与之高度关联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验中理解理论,有所收获。信息技术辅助物理教学时,因为一些实验对操作环境、资源等有严格要求,不便于在课堂上组织。所以,教师可利用信息化技术来组织虚拟实验,让学生通过点击鼠标等来改变实验参数,对比实验结果,可得到相对准确和可用的实验结果,对学生将实验过程、结果与理论相结合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一课,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为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来设计虚拟实验,使学生感受实验过程,从虚拟平台中学习更多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虚拟实验能通过多媒体来还原真实的实验场景,学生需在教师的带领下观察屏幕的过程及结果,适当进行一定的操作。上课之初,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来展示真实的物理现象,如电路中灯泡发光、电能转换等常见现象,改变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固有印象。接下来,教师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实验过程及细节,如连接电路的方法、实验所用仪器等。虚拟实验期间,学生可通过模拟软件或多媒体演示来体会实验过程,并在操作的同时在屏幕上观看结果。部分学生于虚拟实验中改变了电源的电压值、灯泡的电阻值,这些都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起到指导作用,当学生遇到问题后,教师在给出合理化意见,给学生绝对的自主权。或者部分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可发动班级学生开始思考和探究,共同来探讨物理知识,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结束语:
物理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教师在教学时面临一系列困难。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新时代下需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趋势,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改变物理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军,何玉秀.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12):257-259.
[2]杨鹏.“互联网+”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3,25 (24):233-235.
[3]汪志良.浅谈信息教学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优化[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24):86-88.
[4]朱从兵.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策略[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12):76-78.
[5]韩淼石.信息技术视域下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3,(35):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