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需求,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可能。因此,探索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单一枯燥的语文教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学作品通过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分析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最后,高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课外阅读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推荐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等,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除此之外,高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文化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深入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多样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育教学太过于功利化
在以往的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活动安排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希望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因此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了较为功利化的特征。由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方面的目标达成难以进行量化考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会自动忽略这一维度的目标要求,只着重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各类解题技巧和技能。因此,学生很难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语文学科知识有更深层次的感悟,也无法及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让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挖掘。从这个视角来看,功利化的语文课堂活动模式很难在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既定作用。基于此,有些教师会通过分析高频考点的方式,来明确课堂教学的中心,这很容易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厌恶心理,降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终影响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而新高考改革后的语文学科考查内容,呈现出了更为开放的特征,这就意味着功利化的课程教学形式,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无法与新高考的目标要求相匹配。倘若教师不改变功利化的教学活动方式,那么就很难使高中语文课程教学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趋势。
2.2教学模式创新动力不足
想要让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满足新高考的各项要求,就需要进行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通过多媒体设备和信息资源的运用,进行微课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创新尝试。但就目前而言,各地区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具体情况存在明显差异,有些区域的多媒体设备和信息资源使用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这很难让高中语文的课程教学改革达到既定目标。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存在着明显的动能不足问题。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改革的外部环境要素,但参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本身并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因此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不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无法让课程教学新模式更满足学生的学习期待,无法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短时间内得到培育,也不能让学生个人发展达到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创新转型动力不足,是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型面临的困境之一,教师务必要对此引起重视。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3.1创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因此需要创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并且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定和教学形式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学作品、提出问题、拓展思路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例如,例如教师在讲解鲁迅的《祝福》时,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悬念等元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思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祥林嫂嫁给贺老六之后,大家对她的称呼依旧未变;文章中多处体现了当时背景下夫权、政权、族权、神权对妇女的压迫,体现的文字有哪些;文章以祥林嫂丧夫开始,有什么好处呢?学生通过对上述几个问题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挑战传统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最后,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经典文学作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特点和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价值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朗诵比赛、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深入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3.2重视必备知识,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新高考虽然更加注重能力考查,但并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忽视。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语文必备知识的学习,加深概念理解,突破知识难点,夯实语文基础。教师可以采用概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语文学科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的有机联系,加深对文本表达方式的认识。教学中还要重视古诗文默写、文言文阅读等基础训练,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和对古代语言文字的感悟。唯有夯实基础知识,才能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在高中语文选取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两篇小说。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这两篇文章中人物塑造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塑造的概念和原理,加深对表达方式的认识。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文章开篇就通过“飞雪迷漫”“寒风凛冽”等描写渲染出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出林教头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品质。接着,文章通过细致刻画林教头在风雪中前行、抵达庙宇、躺在神像脚下等细节,塑造了一个高大勇敢的英雄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环境描写和细节刻画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理解这些表现手法与人物形象塑造间的内在联系。而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则可以设计一系列探究人物塑造方法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动分析文章是如何通过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的。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发现文章通过描写别里科夫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塑造了一个思想僵化保守、行为古怪孤僻的“套中人”形象。他总是把自己裹在“套子”里,对任何变革和新事物都充满戒备和怀疑。同时,文章还通过其他人物对别里科夫的态度,如华连卡姐弟的出现,进一步衬托了他的可笑与荒诞。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主动发现文本表达的技巧,积累人物塑造的方法,加深对环境描写、细节刻画等表现手法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在探究文本表达方式的过程中,主动分析概括,积极思考探究,加深对人物塑造等语文重要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3.3创新评价机制
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以及学生能力的多元化。为此,教师必须重视对传统评价机制的创新,可以引入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贡献等。这要求教师创建详尽的记录和反馈系统,以便实时跟踪学生的进步和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电子学习平台记录学生的活动表现,定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给予个性化反馈。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帮助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自我评价可以通过学习日志、自我反思报告等形式进行,同伴评价则可以通过互评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这些方法使评价更为全面,也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
结语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同时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的培育。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改善课堂氛围与环境以及创新评价机制,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丰富、动态和互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倩倩.高中语文课堂体验式教学的优化策略[J].新校园,2024(01):67-68.
[2]田燕.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析[J].语文教学之友,2023,42(12):14-16.
[3]苗笛.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策略与实践探析[J].高考,2024(19):39-41.
[4]陈长瑛.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以《滕王阁序》一文教学为例[J].高考,2023(21):150-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