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学与德育管理的融合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改;化学教学;德育管理;融合
正文
引言
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更新教学理念,将深奥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融入人文关怀。化学教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与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德育的渗透要以人为本,教师要引导学生追寻化学真理,敬仰历代化学先驱,这是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形成和科学素质培养的必经之路。
1高中化学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意义及必要性
高中化学针对的主体是高中生,高中化学在化学体系中是基础的、较独立的,德育是可以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化学与生物学、药学、营养学、天体学、地质学、海洋学、土壤学、磁学、农学、材料学、环境学、医学等学科有密切关系,对学生学习其他专业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德育教育,就没有正确的学习化学动力及学习方向,从而影响化学的教学质量。只有加强德育教育,学生才可以增强严谨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可见高中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师平时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本质需求,同时也是高中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2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学与德育管理的融合策略
2.1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行为,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综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体现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不一,所以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学习好的学生占据了讨论的话语权,或者说,那些想要表现的学生占据了讨论的主动权,而学困生却常常被排斥在外,不会、不说、不问的态度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学习好的学生要起到领导的作用,同时要教导学生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倾听,不要随意插话,表现出应有的尊重,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小组合作学习能使每位同学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投入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友爱同学,互帮互助,彼此尊重,共同进步”的德育目标。
2.2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化学教育面临着全新的转型。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渗透德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演示化学原理及图形的变化过程。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化学知识中存在的奥秘,感受化学之美。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直观展示化学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可以使学生理解科学家为祖国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有效的情境渗透树立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化学课堂,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3强化教师德育意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德育意识,在教学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把德育有效渗透到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将德育渗透到化学课堂中。首先,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熏陶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素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感人故事或事迹,使学生受到感染;也可以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积极参与德育实践活动。其次,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高中化学课堂是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善于把握和利用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德育。
2.4开发实验功能,落实德育目标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德育功能,落实德育目标。教师可以更多地将演示实验改成师生共同演示或学生实验,强化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性;增补趣味实验和制作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积极设计探索性实验,如充分利用“异常”实验的教学价值,着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以亚硫酸钠使品红异常褪色的实验为例来加以说明。我们一直认为,亚硫酸钠溶液必须加入稀盐酸产生二氧化硫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然而,根据实验事实,亚硫酸钠溶液中直接滴加品红溶液比加盐酸产生褪色反应要快得多。这个实验现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猜测可能的原因。教师趁机抛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亚硫酸钠溶液使品红溶液褪色是不是二氧化硫在起作用?问题2:如果不是二氧化硫在起作用,可能使其褪色的因素有哪些?针对问题,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提出假设,进而通过控制变量等方法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最终得出品红溶液之所以褪色是因为二氧化硫和水溶液反应产生亚硫酸氢根离子或亚硫酸根离子在起作用。像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比如铝片与盐酸反应现象为铝片溶解,产生气泡,得到无色溶液。但当盐酸浓度达到1:1以上时,就会产生大量灰黑色沉淀;向自来水样品中滴加酚酞,溶液呈无色。然而,如果将该溶液置于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并保持沸腾状态,很快可以观察到自来水溶液变成了粉红色,且冷却后不褪色;等等。不难看出,在化学异常实验的探究过程中,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化学本体知识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锻炼他们直面失败、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
2.5重视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阶段是学生德育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抓住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时期,通过化学教学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化学教材包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素材,例如在化学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以及古人为化学事业进步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等等。教师要以此为依据开展德育,带领学生了解科学家的丰功伟绩,了解古往今来人们在化学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2.6渗透化学史,实现育人价值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应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化学史内容,分析其呈现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与具体教学情况将其融入高中化学课堂中。化学史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多为非正文部分,如序言、资料卡片等。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减少课后作业,因而多数教师都希望在课堂上讲解更多的知识,以至于忽视了居于非正文部分的化学史,造成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缺失。高中化学教材中所选的化学史基本可以分为化学家的生平事迹、化学成就及其发展、重大发明发现理论思想等演变过程、科学方法的历史性介绍、学派间的争论五个类别,内容是比较丰富的,这也为化学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融入奠定了现实基础。
结语
总之,教师应认识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通过将化学素材和品德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递隐含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念,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从而使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渗透德育思想。
参考文献
[1]李春燕.新形势下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1(11):164-165.
[2]李雪.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22):153-154.
[3]刘长升.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实施[J].教书育人,2018(17):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