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摘要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正文
引言: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从过去的“灌输”向“合作”转变,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会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初中数学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基础学科。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改革。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部分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是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进行探究式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存问题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将初中数学教学视为简单的知识灌输,缺乏对学生数学思维、数学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而这恰恰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教学观念不够先进
长期以来,教师普遍将教学视为知识灌输、技能训练、测试应试等活动,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往往以“师道尊严”为标准进行衡量和评价。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以“师道尊严”为标准进行评价和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教学观念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起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学观念。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教师要树立起“以生为本”的全新教学观念。
(二)课堂地位有待反转
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传授、解题讲解等角色。而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断深入推进,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必须要将自身定位为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教师要改变自己以往传统教育中高高在上的角色,而是以平等、民主、信任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数学知识探究中来。
(三)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必须要转变传统课堂上以知识灌输为主导、以考试成绩为目的教学方式[1]。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和质量。
二、新课程理念下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可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直角三角形”图片引入新课。如:我们在教室里放了三个大小相等、形状不同的圆形和方形凳子,让学生两两一组分别站在这三个凳子上进行对比练习。其中一个凳子为正方形凳子,它的两条边为正方形;而另外一个凳子为长方形凳子,它的两条边分别为正方形和长方形。在进行对比练习时,学生会发现正方形的边与长方形的边之间有“一”字型(或“一”“三”字型)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当这三个图形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平面内时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此时教师可顺势引入“直角三角形”这一新知识。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分析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不求人人会、但求人人会学”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又如在讲解“不等式”这一知识点时,可结合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些不等式如:等比数列、不等式、方程、不等式组等引入新课[2]。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出问题情境的作用。
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可以在讲授前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轴对称图形吗?”
一名同学回答道:“轴对称图形是指两个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后形成的图形。”对于这样一道题,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相同,都是经过旋转、平移后形成的,并没有经过平移。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的设置,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且也明白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
在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继续设问:“那你们觉得这些图形有没有经过平移呢?”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对此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举手,并且积极回答问题。
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的设置,就能够成功地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并且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创设一些有趣、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从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高效。
学生听到教师的回答后,开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应该是“不是”,因为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后,会形成很多不同的图形,所以不可能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后,学生很快明白了轴对称图形并不是两个图形的平移或旋转,而是通过旋转、平移后形成的新图形。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角线相等的两个图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两个图形”等。通过提问学生,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理解概念。同时,也为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奠定了基础。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进步[3]。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也极大地丰富了数学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该部分内容的讲解中,教师可播放一些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这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可极大地提升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例如在学习“正方形周长”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正方形周长的定义、正方形周长与边长之间的关系长之间关系等知识进行展示,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正方形周长与边长之间的关系。另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复杂繁琐的计算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计算过程与步骤。例如在学习“圆锥体积”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圆锥体积公式呈现给学生[4]。并且,教师还可以将圆内接正方形面积、圆外接正方形面积等有关概念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与讲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圆内接正方形面积、圆外接正方形面积等有关概念与公式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展示给学生。
(四)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产生思想碰撞,产生思维火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全等三角形》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互相交流等方式来促进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探究。如:通过观察全等三角形两边的高相等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两边的高相等;通过观察全等三角形两角之和等于180°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两角互余;通过观察全等三角形两边长度相等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三边长度相等;通过观察全等三角形两边长度之比等于另一条边上长之比可以得出全等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产生思想碰撞,产生思维火花。
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可讨论交流出以下内容:如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加减:(1)2a+4b=6(2)a+2b+4a=8(3)a+3b=2(4)a+1=7(5)求a和b的值。在合作探究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相互交流等方式,发现并解决了问题。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一次方程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五)科学设置课堂练习,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设置课堂练习题,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为目标,合理设置课堂练习题,对课堂教学成果进行巩固与深化,促使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例如,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这一节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如:已知二次方程解x+y=0及x+y=-2x-1=0有三个根,求一元二次方程xy+2x=0有几个根?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y+2x=0有三个根,求一元二次方程xy+2x=0有几个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课后练习题,以巩固学生课堂学习成果。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已知两个整数n的乘积为2n(n≥0)且n为偶数,求这两个整数的积为多少?学生在进行练习时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合作探究等方式来解决问题。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的结合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与能力。同时还能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构建高效课堂。因为只有实现了高效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地反馈与评价,才能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对自身素质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保证。总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想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立足于自身素质提升三个方面来做好相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何利军.新课程理念下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J].今天, 2022(9):0053-0054.
[2] 林美金.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华夏教师, 2022(17):45-47.
[3] 阮宏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2(10):5.
[4] 吴淑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实践研究[J].学苑教育, 2022(24):3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