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契机渗德育,全方位增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元素的融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元素;多契机渗透;道德素养;教育策略
正文
引言:德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元素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科不仅具备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天然的载体和契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重要性。
一、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融入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工具性学科,更是涵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德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而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观念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1]。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挖掘、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对情节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蕴含的价值观念,进而形成对社会、对人生的积极认识与正向态度。
同时,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涵盖了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重他人、诚信友善等多种德育内容。在这些内容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深度,还能在实际生活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德育融入语文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心智的成熟和情感的丰富,帮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并在团队合作中逐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有效的德育渗透,不仅能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还能进一步彰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元素融入的现状与问题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德育元素的融入普遍表现出了一定的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引入德育内容。然而,由于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局限性,不少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依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倾向于直接传授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而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式学习的引导。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缺少对德育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鸣,难以真正内化德育理念。在德育元素的融入过程中,部分教师未能有效地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德育知识点紧密结合,导致两者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割裂现象。
一方面,教师在讲授知识时侧重于语文教材的文本内容和语言能力训练;另一方面,在讲解德育内容时又显得生硬和片面,使得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不够自然[2]。这种脱节的现象,不仅削弱了德育教育的效果,还可能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认为德育只是课堂中的一种“说教”,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无关。再者,有些教师在处理德育素材时缺乏创意和灵活性,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来设计德育活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感。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德育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不尽如人意,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
三、多契机渗透德育元素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元素的渗透不应局限于某个固定的环节,而应在多种契机下灵活地、自然地进行,将德育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细节中,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氛围。在文本解读环节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德育资源,利用丰富的文学素材和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将课文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和价值理念传递给学生。例如,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情感,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做人做事的原则。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英勇无畏的民族英雄、善良纯朴的普通百姓等,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人物情感,还要激发他们对美好品德的认同与向往,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
在课堂讨论与互动交流中,教师应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启发式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在探讨中主动参与德育话题的思考。例如,在进行课文内容讨论时,教师可以提出与德育相关的问题,如“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会怎样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等,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和思维碰撞。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在讨论中逐步形成对德育理念的深刻理解。教师在互动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并引导他们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在学生表达意见时,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如强调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感受到德育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在课后作业与实践活动中延展德育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德育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写作、调查、实践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深化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可以布置一篇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的作文,让学生通过描写自己身边的榜样人物,表达对正直、勇敢、奉献精神的敬仰之情。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环保行动等,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德育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多契机渗透德育元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因材施教,灵活调整德育策略。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教师应在了解班级学情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点,选择最适合的德育切入点[3]。例如,对于性格外向、善于表达的学生,可以多提供讨论与辩论的机会,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而对于内向、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书面作业或个人项目的形式,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中加深对德育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设计德育活动时,还应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以增强德育教育的趣味性和实际意义。比如,在讲授环保主题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记录家庭的垃圾分类情况,或参加学校组织的植树活动,来增强他们对环保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感。
教师在实施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应注重自身言行对学生的榜样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自身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影响和引导学生。同时,还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阅读感悟等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理念并不仅仅是书本中的内容,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准则。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氛围中,学生能够更加自然地接受并内化德育思想,使其逐渐成为自身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标准。
四、案例分析
例如,以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的教学内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课堂伊始,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短的导入环节,利用雷锋的照片或一段关于雷锋生平事迹的简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们知道雷锋是谁吗?雷锋叔叔为什么会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呢?”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雷锋的事迹。这种启发式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让他们在探讨中逐渐对雷锋精神产生兴趣。接下来,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雷锋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善行,如帮助老人、热心助人等行为。此时,教师应适时地提出问题,例如:“你觉得雷锋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心里在想些什么?”、“如果你是雷锋,在遇到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时,你会怎么做?”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背后所蕴含的真挚情感,激发他们对雷锋无私奉献精神的共鸣。
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雷锋叔叔的善行,或者讲述身边同学、家人助人为乐的故事。通过这样的分享与交流,学生们可以在彼此的故事中感受到善行的力量和正能量。这种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在交流中增强他们对德育元素的理解和认同感。教师在此环节要引导学生尊重和倾听他人的观点,同时鼓励他们将所学到的雷锋精神践行到日常生活中。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与雷锋精神相关的课后作业,例如写一篇以“我身边的小雷锋”为题的作文,或者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进行一次助人为乐的行动,并在班会上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这种实践性作业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理解,还能引导他们将德育理念付诸实际行动。教师在作业布置时要注意强调德育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意识到雷锋精神并不只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可以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得到实践和体现。
结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不仅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本文提出了多契机渗透德育元素的策略,倡导教师在文本解读、课堂互动、课后实践等环节中,自然地、灵活地引入德育内容,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点,因材施教地开展德育教育。这种策略不仅提升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内化德育理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未来的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德育与知识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全方位、多维度的学习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21(9):0073-0073.DOI:10.3969/j.issn.1007-0745-B.2010.01.173.
[2] 唐正光.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渗透[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9, 000(012):228-229.
[3] 刘永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A),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