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崔文娟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城关镇民治小学 邮编:713800

摘要

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元素与文化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其人文素养的提升。这项教学不仅应关注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还需注重创新教学策略。本文探讨了小学文言文课程的内容开发和其文化价值,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文化内涵。通过经典案例,探索如何在传承中创新,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探索求知的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言文;文化传承

正文


1.引言

小学语文教育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使命,而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深厚的教育价值。文言文不仅是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还是文化内涵的传递工具。学生通过文言文可以了解古代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及文化传统。因此,小学文言文教学应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及文化传承中不断创新和优化。为了在小学教育阶段更好地实施文言文教学,需要在课程设计上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的深度,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使其既能维护传统文化的根基,又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2.文言文的课程开发

2.1适龄作品的精选

小学文言文课程的开发首先要关注内容的选择,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经典作品是至关重要的。文言文的选材应以语言简明、意义深刻且具有文化价值的作品为主,确保学生在理解上不过于吃力。经典作品中的文字虽然简练,却富含生活哲理和历史故事,这些作品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增进语感,还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历史厚重感。比如,《司马光》、《孔融让梨》等故事形象生动、教育意义突出。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领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减少因为文字隔阂而导致的学习抵触情绪。此外,适龄文言文作品的选择还应考虑到逐步引导学生对古代汉语言文字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在兴趣的驱动下更加主动地探索古代文化的精髓。

2.2教学目标与人文素养的结合

在文言文课程开发中,必须将教学目标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紧密结合。文言文学不仅仅是语言学习的任务,更是塑造品格、培育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因此,课程内容应以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德育教育价值的文章为主,促进学生在学习古文的同时,接受道德教育、提升文化素养。文言文中的许多篇章蕴含着深刻的教诲和思辨哲理,如劝学、修身、齐家等内容,这些经典文本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讨论、对话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文本的内涵,并引导他们将古人的智慧和操守内化为自我的品德标准,进一步构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多样化教学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在推动文言文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是十分必要的。传统讲授法、情境再现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可以结合使用,形成丰富的教学模式,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情境再现,学生可以置身于古文所描绘的时空背景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文言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动画演示、音频朗读等方式,使文言文的学习更加生动直观。通过数字化资源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也帮助学生克服传统学习中难以理解的障碍,充分实现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和多感官参与。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法的结合,不仅使文言文教学更加有效,还可培养学生对现代技术的分析与运用能力。

3.文言文的价值追寻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教育意义远不止于语言技能的传授,更在于对文化价值的深入追寻。文言文之中,蕴含着深厚的道德观念、完整的价值体系,以及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都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文理念的重要资源

在文言文的学习旅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民族文化的精髓,更能在心灵深处种下对传统文化的自豪与自信。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在解读经典文本、背诵名篇佳作的过程中,学生得以磨砺文字表达的精准度,增强语言思维的逻辑性。

文言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它通过对古代圣贤智慧的传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为其品格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语言,更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注重挖掘文言文的内在价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不是简单地传授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文言文的海洋中遨游,感受其独特的韵味,体会其深远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方能获得深层次的文化浸润,真正理解文言文的博大精深,从而在精神层面得到升华,在知识层面得到丰富。文言文教育的价值追寻,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迪,让学生在文言文的滋养下,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公民。

4.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

4.1利用故事情景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故事情景法的运用无疑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文本理解的巧妙手段。《司马光》这一篇目,以其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成为了课堂上引导学生走进文言世界的绝佳素材。教师在讲授这一经典故事时,可以巧妙地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故事,教师可以精心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如模拟的井口、古代的服饰等,这些直观的教具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扮演故事角色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文言文的语境中。课堂上,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司马光在紧急关头如何巧妙应对,这样的互动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故事的紧张与刺激,更能深刻领悟到文中人物的智慧和勇气。

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文言文的韵味,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将文言文中的叙述转化为鲜活的场景,这样的转换过程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语言和内容的理解。学生在享受表演乐趣的同时,也无形中掌握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

此外,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让《司马光》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也激发了学生对其他文言文故事的探索欲望。当他们发现文言文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智慧和情感的故事集时,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高涨。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文言文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次次充满吸引力和教育意义的探索之旅,学生在其中收获了知识,也培养了兴趣。

4.2结合生活实践探讨深层道理

在文言文的教学实践中,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是一种极具实效的教学策略。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还能促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一则简短而精辟的寓言,便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其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能够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找到映射。

在讲解这一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分享那些需要做出选择与判断的时刻。学生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能够自然而然地将抽象的文言文内容与具体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对比分析自己的经历与王戎的故事,从中提炼出“细察入微”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诱惑时保持独立思考、不盲从的必要性。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后活动,如让学生进行小实验,观察并记录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变化。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文言文中的智慧,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有助于从小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模式和积极探索的态度。

通过这种从生活出发,又回归生活的教学方式,文言文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成为了一种生动活泼的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将文化传承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无疑提升了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4.3运用现代化工具提升教学效果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丰富教学资源,还能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铁杵成针》这一故事,以其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成为了文言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篇章。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若能巧妙运用现代化工具,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铁杵成针》的动画故事,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比喻即刻抓住学生的视觉焦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挑选和分享与课文相关的教育视频或动画,让学生在课外也能通过这些线上资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对于具备先进教学条件的课堂,VR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尝试。通过VR技术,学生仿佛置身于雕杵磨针的场景之中,亲身体验其中的艰辛,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滴水穿石”所蕴含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课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性,设置讨论区,鼓励学生在线上分享自己的读后感,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这样的信息技术应用,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文言文的知识,还消除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抵触情绪,使得文言文学习变成了一场有趣且富有意义的探索之旅。现代化工具的运用,为文言文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它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得文言文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在新时代的教育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5.结束语

小学文言文教育在文化传承和素养提升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创新教学策略,如利用情景法激发兴趣、结合生活实践探讨深层道理及运用现代化工具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能够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有效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这不仅确保了文言文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也为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文化内涵的长期提升奠定了基础。未来的教学需要继续探索更多元化的方法和创新手段,为文言文的学习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开拓新的视野和更大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晓光.新课标下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21):2.DOI:10.3969/j.issn.1673-9795.2010.21.012.

[2] 周嘉俊.以文化传承为取向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20.

[3] 饶志萍.文言文教学刍议——基于传承传统文化的视角[J].萍乡学院学报, 2015, 032(004):P.110-1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