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吴建华

上饶市第一中学334000

摘要

由于当今时代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也在逐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高中生变得比较浮躁,无法集中精力去钻研自己所学的知识。虽然这种学习行为仍可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成绩,但它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因此,老师必须从自身的教学方式着手,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品质。为此,本文探讨了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深度学习;高中生物;应用策略

正文

前言

深度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和认知,进行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而在进行深度学习的具体教学时,就要求老师可以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让他们对原来的知识系统和架构进行变革,并且将这些内容与富有挑战的学习内容相融合,让他们可以完全融入到生物的课堂之中,从而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对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持续地优化,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可以从中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把握到一门学科的核心含义,理解到一门学科的本质及内部逻辑,进而有助于学生们建立起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拥有一种独立的个性和思想。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指导,既能把生物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又能让他们真正掌握自己的生物学习,还可以通过知识建构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

一、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梳理

新课程标准思想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生物学科主要以生命的现象和规律为主要研究的学科。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全面提升高中生生物素质为目标,对学生提倡探究型学习模式,重视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在传统的教学与学习中,老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导,由于学生是听众,所以在教学中缺乏参与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新课程改革后,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强调以“以学生为主”,老师扮演了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指导着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这一点在生物教学中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生物教学仍有许多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是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对整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有着指导和统领作用,但是在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并不清晰,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受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教师往往沉溺于对某一道题、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反映在教学效果上就是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基本都能掌握,但是在考试中一遇到新的题型学生就难以独立解答。这说明了唯有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作为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能力上的增强,换句话说考试只是方式,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才是目的。

(二)教学方式固化陈旧,忽视培养探究意识

在高中生物学的课堂上,“题海战术”现象非常普遍,老师往往会给学生们介绍一些新的知识,再给学生们讲解一些相关的理论,公式,实验等,并在课堂上和自习课堂上给学生们安排一些习题。这样一种僵化的教育方法,不仅会让学生丧失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且会忽略对他们探究精神的培养。在高中时期,生物的知识比较复杂,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也就是说,每一位学生都会有各自的薄弱之处,如果只靠老师的一板一眼地讲授,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深度学习意识及能力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学生们的学习年级越来越高,在高中的时候,他们生物课程的学习难度就会比初中要大。很多拥有比较好的生物基础知识的学生,在他们的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如吃力、跟不上节奏等问题。而对于生物知识中低层次的学生来说,更不可能有深入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根据老师的教学步骤进行学习和思考,很少有自己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创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是一种实验性的课程,很多时候都会有一些直接的实验。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会先把实验的步骤和结果说清楚,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们做的这些实验就变成了简单的重复模仿,这对于实验的顺利完成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但这样的话,就会使更多的学生丧失学科素养的培养和研究的热情。因此,老师要更多地进行指导,让学生有思考和动手的空间。当然,并非每一种学习方法都需要学生亲身体验,而在课堂中,老师也可以运用其他的视觉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墙上的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专注于学习,并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将一块氯化钴纸卷在一片叶子上,然后用一根弯曲的钢钉将其固定,然后用一个透明的塑料胶带封好。不久之后,学生会惊讶地注意到:氯化钴纸从蓝到粉色。为何氯化钴纸张会改变颜色?学生们在进行了认真地思考与探讨后,总结如下:由于氯化钴薄膜会吸水分。因此老师可以接着问道:氯化钴纸所吸收的水分,究竟是从植物蒸腾作用中吸收的,或者是从大气中吸收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激发了学习热情,最终得出了如下的方案1.用一块氯化钴纸和一片天竺葵叶片包裹起来。2.将一张氯化钴纸放在空气中。经过以上的实验,学生们认为,水来源于植物的蒸腾作用。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寻找问题的答案,并给出不同的构想方案,从而在问题的求解中,增强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二)目标明确,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教学大纲是老师讲授的基础。老师要对教学大纲进行仔细地学习,对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研读,并对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和重点进行分析。再加上与其他章节之间的联系,将每周、每月乃至一学期的目标相联系,从而使课堂上的内容更具针对性、更简洁、更有效。例如在教学有丝分裂时,老师只需把它和减数分裂结合起来,就能为日后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依据。因此,为备课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那能否简单地复制别人的教案、不同班、同教案等方法?笔者认为,不同年级、不同班的学生,其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思考水平、学习心态等方面的差别很大,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概而论,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要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起点、难点、深度和广度,做到面向全体、兼顾少数,从而达到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目的。在课堂上,老师要时刻记住要多说多练。老师要根据课程的要求,讲授重点和难点,讲授容易混淆的点。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或者考试状况,将常见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同样的问题也要有解释,将类似的问题列举出来,以便让学生们比较,从而更好地了解和记住这些问题。

(三)依托直观情境,激活学生生物学习意识

生物学中存在着许多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境化的建构生物知识,尤其要通过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充分认识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从微观的细胞到宏观的生态,教科书中都没有足够的图画和辅助资料,所以老师要运用信息技术,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与生物学有关的科技成果,使学生得到体验式的感知。

例如,细胞的结构是什么?老师如果只告诉学生细胞包含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就不能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学习意识,也不能明确细胞的结构特征,尤其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以及其组成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间有很大差别,若学生对其概念和结构没有清晰的辨析,则无法正确地理解和建构有关的知识。因此,老师们可以制作出一段视频或动画,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这些细胞的构造特征,以此来补充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

又比如,在教学“人和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知识时,尽管老师讲解和解析了所有的知识,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仍然不能完全掌握这些知识的实质。若老师导入动态视频,让学生在观察全过程的转换、承接中感受其意蕴,便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动物的调节方法。同时,在生物学教学中,老师也要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例如,老师们可以通过交互式的电子白板,结合信息技术的拖拽、放大、聚焦、批注、解说等多种作用,让课堂变得更具吸引力。在教学“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蛋白质”的知识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动态、直观地展示氨基酸脱水缩合问题,让学生对各种氨基酸的结构进行深入的理解,并进一步了解其在脱水缩合时氨基和羧基的位置变化,研究肽键在脱水缩合时的形成。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四)巧妙导入新课题,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生物学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地引入新的内容,制定新的课题,应用新的素材。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有限,老师若不重视对其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与训练,很可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地学习,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内化教学内容。要想克服以上问题,必须从导入教学入手,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创造一个发散思维的平台。比如在《基因工程》的教学,很多学生都知道“转基因”这个术语,但是却没有听说过它的诞生。这时,老师应以“转基因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议题,把这个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为此,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基因技术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探讨中来。学生可以透过市场调研的方式,搜集有关该议题的观点,并到大型超市中进行调查。这样,学生们收集的数据和结论就会更有说服力。所以,在生物课堂中,必须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充分挖掘生物世界的奥秘。

(五)开展师生互动教学,促进学生深入研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有价值的、重要的知识全部覆盖到位,从而导致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脱离。所以,在对一些生物课题进行探究时,教师必须主动地进行师生互动式的教育,以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使其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时,传统师生之间的学习就会停留在“生态环境受影响的成因”“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何保护环境”等层面。对于“生态环境影响程度”“治理的难点”等都不会有所涉及,老师往往会选择回避某些负面的环境污染问题,这种教育方式具有片面性和主观色彩。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与柴静的《穹顶之下》相联系,以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个课题。《穹顶之下》以新闻短片为依托,对当前的环境污染现状、污染成因、治理措施、治理落脚点等进行了深度的分析,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透过这个视频,让学生们知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过量释放。通过对环境污染成因的剖析,老师和学生们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去发现周围二氧化碳的排放来源,尽可能地降低碳排放。在生物教学中,老师要与学生们共同努力,及时引入当前最流行的环境议题,使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找到新的研究课题,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总而言之,必须坚持师生互动、默契配合,摒弃过去满堂灌、毫无趣味性可言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更深的自我探索,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思维转变。

结语

总之,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高效课堂应当被赋予新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探究能力,是所有老师的必修功课。高中生物学科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概念理解与逻辑推理并重的特征,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很难让学生在核心素养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需要老师根据他们的学习需要,对他们的教学策略进行持续的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王敏:基于问题导向引领深度学习——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学为例[J].高考,2021(36):112-114.

[2]张永炳.基于深度学习的生物学优质课特征例析:以高中生物必修1“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为例[J].新教育,2021(1):34-35.

[3]李洋,黄紫筠.高中生物教科书插图的表征及特征分析:以2019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为例[J].中学生物学,2020,36(8):69-71.

[4]张术雪.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20年12期,14-16页,2021.

[5]陈兵.重视师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的互动教学研究[J].才智,2020(12):16.

[6]洪永清.例析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以“血糖平衡的调节”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9(11):49-5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