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对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问题引领;小学数学;教学对策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问题引领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能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好问题引领这一模式【1】。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问题引领模式作用的基础上,运用问题引领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层次
小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来设计问题。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小明走到教室前面,看见教室的墙上贴着一张地图,小明问同学们:“这张地图上都写了些什么?”这时,学生可能会说:“都是一些商店、医院等建筑,还有一些人的名字。”但在实际情况中,学生不可能将教室里的所有物体都列出来,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如果教师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提出的问题太难,那么就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做到难易程度适中,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基于教材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能够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与学习,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依托,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能不能直接相加呢?”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能够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与学习。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从学生认知规律入手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三、问题情境要结合学生实际
数学学科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需要学生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2】。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数学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具有思考价值、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统计图表的方式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出“如何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定计划”的问题。此时,学生就会将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四、问题情境要具有趣味性与思考性
趣味性是问题情境创设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趣味性,才能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问题情境的趣味性,通过设置与教材内容有关、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有趣问题,让学生在感受到数学学习乐趣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而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大量的讲解和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这样做并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问题引领模式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图形与几何”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涉及到图形呢?又该怎样去测量它们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问题情境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与探索性
学生个性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鼓励学生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和有创意的想法,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已有的认知结构来分析、理解和解决新问题【3】。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思维碰撞中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探究,让每个人都获得充分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数学课本的表面积,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书本的长、宽、高,最后将结果利用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探索与研究,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地探究并提出问题。
六、问题情境的设计要能够引发学生思考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进行思考时,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过程中要紧密围绕教材内容,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出具有思考价值、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身边的一些物体带到课堂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身边物体进行分类:“在学校里的教室里有哪些物品是三角形的?”“你能从家里找出几个三角形?”“你觉得教室里还存在哪些角是三角形的?”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将自己身边存在着的物品带到课堂中来,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来提升其数学能力。
结语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同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其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曦霞.浅谈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黑河教育,2019(09):60-62.
[2]黄庆松.问题引领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2022(1):2.:
[3]徐增芬.浅议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互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