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施
摘要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
正文
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序的规划不同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并且穿插相关的问题以及引导方案,帮助学生解决在大单元学习中存在的各项问题,通过长期的实施,使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能够变得更加成熟。
一、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施价值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域开展大单元教学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既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更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大单元教学注重围绕学科核心概念或专题,把本来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精心设计的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现实之中,在有意义情境中学语、用语,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首先,大单元教学利于发展学生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少主动构建语言并加以应用的机会。而大单元教学则是通过设置逼真的场景,使学生能够积极地用语言去沟通、去表达、去创造,以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并深化语言理解与把握[1]。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等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故事改编等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提升表达能力。
其次,大单元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大单元教学重在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深入地解读、分析、评价与创造文本来激发思维活力,发展逻辑推理、辩证思考与创造性想象能力。如在学《草船借箭》一课时,老师可设计一些辩论活动,请学生对诸葛亮的睿智和鲁肃的忠贞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辩证思考的能力。
二、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设计单元学习问题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过程中单元学习问题的设计,是指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建构知识体系的关键。好的单元问题能引发学生好奇心,推动学生积极挖掘课文背后深层次的意义,进而发展批判性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单元问题要紧扣单元主题、开放性强、启发性强、能贯穿于单元学习全过程,成为学生学习与思维的一条线索[2]。
以二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为例,这个单元涵盖了《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以及《难忘的一天》这四篇文章。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单元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怎样用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对别人的爱与尊敬?”这一问题既与本单元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又能引发学生对自身与别人之间关系的思考,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情操。学了《一株紫丁香》,学生就能想到怎样用送花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表达自己对教师的爱戴之情;学了《我选我》,学生就能想到勇敢挺身而出服务班级体现出的职责与责任;学了《一分钟》,学生就能想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以及迟到可能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学过《难忘的一天》之后,学生就能想一想,生活中有什么难忘的体验,这些体验对于成长有着怎样的启示。
(二)辅助思维导图的绘制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在小学语文大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掌握文章主旨。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课文中的内在联系以及逻辑关系,进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3]。
以三年级下册的第2单元为例,这个单元主要是以“寓言故事”为核心,包括了《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和《鹿角和鹿腿》这三篇精彩的文章。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三个寓言故事中的重点情节、人物形象、寓意等方面进行梳理。画思维导图时,学生能把每一个故事中的主要事件、关键人物、寓意等提炼概括出来,构成一个明确的知识框架。如《守株待兔》的思维导图上,学生能画出农夫、兔子、树桩这些关键元素来标记农夫是否守株待兔、兔子的撞死以及农夫的幻想等情节,最后总结出“不妄想不劳而获”的寓意。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内涵与意义。
(三)建立探究小组
探究小组作为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探究小组的建立,学生能够围绕某一话题或者某一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合作精神以及探究能力。在这个探究性的小组里,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长处和独特之处,为团队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与协作中也能学会听取别人意见,尊重别人看法,进而发展团队协作与社交技能。
以三年级下册的第3单元为例,这个单元包含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和《赵州桥》这三篇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文章的内容组建不同的探究小组,使学生就某一课题展开深入探究。比如,可成立“古诗探究小组”,由学生就这两首古诗的创作人、创作背景、意境及表现手法展开深入讨论;可成立“科技发明小组”,由学生对纸张发明过程、造纸工艺及纸张应用进行探索;也可成立“建筑艺术小组”,请学生对赵州桥的建筑风格、结构特点、历史价值进行探索。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分工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作业。这样,学生既能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又能培养探究精神与团队协作能力。
(四)改进单元评价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单元小学语文教学的落实,离不开健全的单元评价体系的支持。在改进单元评价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评价目的并不只是单纯地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充分发展。通过评估,教师能够认识到学生在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不足,从而对教学策略进行针对性调整,给予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支持。
例如评价内容要全面覆盖大单元教学,一方面,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的掌握水平,这包括但不限于字词的理解和应用、语法和修辞技巧的掌握,以及文学常识的累积。如在大单元讲授“古代神话故事”这一单元时,可检查学生认读、书写神话中常见的字、词,了解神话故事的结构、语言特点等。另一方面,应注重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发挥。比如,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否强,是否能准确地理解神话故事内容及寓意等;表达交流能力强,能不能生动形象地叙述神话故事,抒发自己的神话情怀;思维能力方面,能否分析神话人物形象特点,对比不同神话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审美能力方面,能否领略神话故事的奇幻之美,体会其所蕴涵的文化魅力等等。
评价方式要多样,传统纸笔测试虽能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一定考察,但是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进行综合评估却显得力不从心。所以,要综合运用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各种方法。表现性评价能从学生的真实表现出发,对其能力与素养进行评价。例如,要求学生在神话故事中扮演角色,并对其语言表达、肢体动作和情感投入作出评价;组织学生创作神话故事,考察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旅程中所取得的微小进展和付出的努力。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表现、作业完成状况等方面进行观察,并及时进行反馈与激励。比如,对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并提出宝贵问题的同学要表扬;对在小组合作中起积极作用,善于听取别人建议的同学给予肯定。在进行教师评价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学生自评有助于学生自我认知与反思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对学习状况与进步空间有更清晰的认识。学生互评又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互评时,学生能学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短处,以便共同进步。另外,家长也可作为评价主体的一种参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家长可通过观察学生在家阅读习惯、作业完成情况等来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配合老师一起促进学生发展。
结束语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然而在大单元具体落实方面,由于应用时间较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对大单元教学模式的有效反思,善于解决其中所产生的各项矛盾,以此来推动大单元教学的科学实施。
参考文献
[1]赵平凡.新课改下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实施——以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为例[J].教师,2020(24):51-52.
[2]徐桔群.在主题单元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浅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单元目标的落实[J].教育,2020(28):70.
[3]倪大鹏.基于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3):418-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