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群文阅读构建初中语文教学“阅读场”
摘要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群文阅读;初中语文;“阅读场”
正文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变得越来越多。阅读作为每个人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也是个人素养的集中展现。初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在语文学科素养中,阅读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已然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目标。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开展群文阅读活动,让学生同时阅读多篇有着一定联系的文本,以此强化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阅读量,拓展学生思维认知。而如何有效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群文阅读,已成为每位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群文阅读概述
群文阅读是现代教育理念下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由教师结合某一议题或多个议题为学生选择多篇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多篇文本的阅读与学习。群文阅读教学法突破了传统单篇阅读的限制,可以使学生同时阅读多篇文章,并探索和理解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性。这有利于提升学生总体阅读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群文阅读涉及的文本类型多样,如散文、新闻报道、童话故事等,多样性的阅读材料能够拓展学生思维认知,也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议题。
二、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初中生各方面能力和认知正不断形成,他们在学习时所产生的大多数的行为都是兴趣使然,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设计多样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群文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会围绕某一议题或多个议题为学生选择多篇文本材料,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这些文本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背后的价值意蕴。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感,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与乐趣。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完成的教育目标。传统的语文教学多以单篇课文的讲解为主,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课文理解、背诵等,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运用群文阅读,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阅读场”,让学生结合某一议题或多个议题,对所选择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与此同时,学生之间还会深入交流、互动讨论,积极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从而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信息,理解复杂的思想和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协同发展。
三、用群文阅读构建初中语文教学“阅读场”的策略
(一)明确学习目标,开展群文阅读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目标是教学的一部分,也是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为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多篇文本的阅读中找到阅读技巧,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教师应当做好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分析,结合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学习需求,明确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如此,方能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阅读场”,让学生自由阅读、深度阅读、享受阅读。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春》时,结合单元导读内容提示,可以了解到本单元的课文主要以四季美景为主题,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怀。同时,还要求学生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结合单元导读部分以及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将《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融入课堂,为学生设计总体学习目标,并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学习目标为:让学生掌握课文的生字新词,并以列表格的方式将三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呈现出来,加深印象;熟读三篇课文,结合单元导读部分,了解不同作者对所描写的季节或景物所使用的描写手法以及情感表达;说出最喜欢的课文以及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并说明原因;在比较和分析中,说出三篇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一一列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优秀品质。基于这一学习目标,教师可开展群文阅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一一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互动、积极的“阅读场”,全面提升群文阅读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主题的思考、对不同文本的分析,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二)基于教学内容,选择群文阅读材料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组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有效地运用群文阅读构建“阅读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要做好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或不同层面寻找一个或多个议题,在此基础上为学生选择其他阅读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应考虑所选的材料与核心议题的相关性,如主题、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的联系。同时,还需保证所选材料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思考深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具体的阅读活动,知道学生如何阅读和分析材料以及寻找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和文本对比阅读。最后,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班级讨论的方式分享群文阅读的心得体会和学习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共享,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时,本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写的一篇童话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就可将“童话”作为主题,为学生推荐童话故事,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这些童话故事的共同特点和差异性。同时,基于“童话”,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述“童话”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将“童话”与“夸张”作为主题,让学生分析童话中夸张的作用,了解课文中所描写的夸张的内容。同时,为学生推荐《豌豆上的公主》《一个天才杂技演员》等文本,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勾画出故事中的夸张内容,并尝试着分析这样写的具体作用,以及背后的寓意。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安徒生”作为主题,为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让学生自由选择童话书籍里的二至三篇课文进行群文阅读,要求概括不同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说出多篇文本的互通性。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从整篇课文的寓意出发,围绕“权力与诚信”,引导学生探讨权力如何影响人的判断力以及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结合这一议题,教师可为学生推荐课外故事《狼来了》《木偶奇遇记》等,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了解不同文本的主要内容,在概括故事的过程中分析故事的主题是否与议题有关,同时,要学生自主思考不同文本故事背后的内涵和意义,以及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开展这样的群文阅读活动,能为学生构建一个不同层次的主题“阅读场”,让学生深入理解《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文,学习与“童话”有关的描写手法。还能让学生在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中,思考不同文本背后的价值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结合学生需求,设计群文阅读活动
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时,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设计。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时,本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儿时看社戏的趣事。社戏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戏曲,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学习这一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先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以及阅读偏好,在此基础上明确群文阅读活动的目标,并为学生选择与之相应的文本。比如将“传统与现代——探索文化冲突与融合”作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基于这一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故事、散文或小说,甚至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关传统文化保护和现代生活融合的文章或新闻报道。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各自的阅读体会,总结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并比较不同材料中的表现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围绕议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结合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表达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的看法,并进行分享。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在写作的过程中提升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群文阅读已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之一,在实践中,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学习需求以及兴趣爱好的全面了解,还要做好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选择议题或主题,为学生构建一个自由、开放、适宜的“阅读场”,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静.优化组合,营造群文阅读场——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研究[J].求知导刊, 2022(14):38-40.
[2] 张松华.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探析[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2023(4):44-45.
[3] 孙秋备,司体忠.典范单篇:群文阅读教学生长的基石[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3(30):62-65.
[4] 王殿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J].学周刊, 2019(30):1.
[5] 魏琦.初中语文课堂中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探讨[J].学周刊, 2024(3):104-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