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创新路径探寻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德财

江西省万年县裴梅中心小学 335500

摘要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教学中,如果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的话,就很可能让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教学就应该注重创新,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专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育与发展。以此为基础展开的课程教学将更为高效,有利于带动引领学生达成更高质量的课程实践探索。文章基于此点,对新课标背景下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创新路径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

新课标;数学学习兴趣;创新路径

正文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者孔子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理论,从这一理论便可以得知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从多个不同的维度着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潜能与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彰显学科核心思维。所以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就应该专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育,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具备强烈的积极性,这样便能够让整个课程教学体现学生的能动性。

一、借助情境创设调动学生兴趣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尽可能以情境引领学生参与数学课堂,为他们提供各种条件,激活他们的主动学习思维,以此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专注于学生学科核心思维的生成。

在人教版的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中,教师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就应该专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课程教学活动。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个礼品盒,然后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老师的朋友即将过生日,我准备用美丽的包装纸来包装一下,我需要做些什么呢?又应该用多少包装纸呢?”如上,教师借助实物演示及设计问题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的直观教学情境及问题式教学情境,以双重情景的引领,能够让学生迅速进入到课堂探究的状态。随后他们就会结合老师创设的这一情景,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想一想等等操作完成对这一礼品盒包装纸面积的计算。以此为基础,学生便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探究与推测中,让他们自主参与了知识生成的整个过程。这样一来,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便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他们也将对后续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探究产生强烈的兴趣与欲望。以此为基础,整个课程教学的效率便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二、借助生活教学降低学习难度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实现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育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要能够以生活为依托,降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让这些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点直观化、形象化、系统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与素养。这样便能够激励他们自主地投身于数学学习活动,体现他们的学科核心思维生成过程。

在人教版的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中,教师在教学《克与千克》时,其中就需要学生初步建立1克、500克、1千克的观念,能够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在建立了相关表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对此,教师就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生活化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袋白糖、一箱水果、一袋大米、一个西瓜等等图片,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随后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给学生展示称重这些物体的过程,帮助学生参与相关物体质量生成的过程。以此为基础,教师继续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尝试将物品的质量进行组合,找到两个对等质量的物品。比如一箱水果加一个西瓜的重量合计2000克,就可以与一袋大米的重量(2千克)对等起来。借助这种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质量配比过程,帮助学生参与知识生成的过程,激活他们的学科核心思维。以这样的方式,学生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课堂,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地认知到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体现他们的学科核心力,这样便也能达成学生的高质量发展。

三、关注教学过程增强实践要素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应该专注于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要能够强调学生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迁移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过程。所以教师就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有效应用,以此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在人教版的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中,教师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二)》时,就需要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够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找出具体的位置。在完成这一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展开实践操作,尝试通过绘制学校地图、小区地图的方式完成对物体位置方法的确定。并且能够根据具体物体的位置,在平面图上一一标注出来,展现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学生在完成这一实践操作活动的时候,他们将实现对知识的迁移运用,会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亲身经历描绘物体位置“数学化”的过程,初步感知数学知识建构的方法与技巧。以此为基础,教师便能够帮助学生深化自身的认知,让学生立足于现有的知识基础展开生活化的实践操作,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中体会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也能够通过描绘物体位置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在后续的生活化操作中能够根据任何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形成一种生活技能与技巧。在增强他们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发展,提升他们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此,教师就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做到“提质增效”。所以教师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就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要能够专注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从多个不同的维度着手,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增强学习能动性,由此实现他们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德忠.探寻学生数学理解与数学学习兴趣的耦合路径——以“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20(22):53-54.

[2]杜爱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4):264.DOI:10.16681/j.cnki.wcqe.20162421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