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摘要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教育;课堂效率;现状与策略
正文
前言:自从国家政府在教育界为降低对中小学生减负,实施了"双减"政策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双减"政策要求校方减轻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作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负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双减"政策实质上是学校教育课堂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实施与革新的重要助推器,"双减"政策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教师着力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对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双减"政策的实行尤为重要,原本这个年纪的学生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由于"成绩"和"升学"双重压力的压迫,导致学生的课余时间完全被课后作业和课外辅导所占据。因此,小学教师必须要贯彻落实"双减"的政策,通过巧妙地运用和掌控教学方法,合理利用激励策略,培养小学生对各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激发小学阶段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一、“双减”政策对教师的几点要求
(一)充分进行课前准备,积极开展和参加教研活动
要让学校课堂的教育效率得以有效提升,也离不开该校继续保持完善课堂管理制度,老师在上课之前充分准备。在备课时,老师们不但要认真仔细地钻研讲义,而且各个班级的专业老师也要成立备课小组,在备课时各组都要展开深入探讨,并经过讨论集思广益,以实现对教案、课程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环节和板书设计等的充分准备。此外,备课组还要对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资料、教学内容以及考试内容的统一[1]。
(二)注重课堂的实效性,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同,教学改革讲求“教无定法”,也就是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必拘泥于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因为不同的学生的心理发展、个性特征、学习习惯和学习效率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的等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课堂来说,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小组的形式,学生们能够自主地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创新,在课堂上将学生的个人自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全班动脑思考和教师评价、补充和指正等多种学习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们创造高效课堂。
但是无论何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都必须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必须明确地设置每堂课地教学目标;其次,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方法必须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最后,必须要设置反馈机制,每堂课地学习内容必须要实现“当堂学,当堂验”,对学生掌握模糊的地方及时进行巩固[2]。
(三)要重视对课堂的总结,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如果教师只注重备课写教案和课堂教学,而忽视了教学反思,便不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会止步不前,那么绝不可能成为“名师”。众所周知,反思的过程也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够研究和解决问题,才能够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重视教学反思,可以从“教了什么”、“如何教学的”、“学生掌握的如何”三个教学进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置自我评价制度,帮助教师进行自我诊断,通过评价制度使教师能够明确问题,并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从而使小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实。
二、当前“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只是注重形式,使“双减”政策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的基本技能,建立了一定的学习热情,乐于参加一些动手的活动,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就会产生强烈地畏缩、害怕的情绪[3]。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注重教学模式的落实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采用互联网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将习题或是课堂练习上传到学习空间,让学生们进行练习,那么最终的结果只是学习地点进行了转换,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就导致“双减”政策失去了价值。
(二)缺乏教学反馈,使教学没有针对性
高效的课堂,与教师对教学反馈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但有不少教师在“双减”政策影响下建立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程度进行反馈收集。缺少了教学反馈,教师便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一来也就给教师的教学反思和评价活动造成困难。另外,没有教学反馈,教师的教学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就失去了针对性,这也不利于“双减”政策的实行。
三、“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教育效果的创新政策
(一)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小学教师的整体素养
加强小学教师的“师德”和“师风”建设,能够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明确自己身为教师的“育人”职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整体道德素养水平。这无论是对于“双减”政策的落实,还是全面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提高人民对义务教育的满意程度而言,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因此,学校必须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进修、学习机会,加强学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激发教师的事业心,强化教师的责任性,通过激励政策,使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除此之外,学校必须不断完善和坚决落实奖惩制度,将教师的职业素养、道德情操、价值观念以及教学综合质量与教师的“任用”、“评优”、“评先”、“评奖”和“提拔”紧密联系[4]。对于价值观念正确、职业素养优秀、教学综合质量先进的教师进行公开表彰奖励,而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例如存在违背“双减”政策和教育改革的教学行为的教师在其进行评先、评优等荣誉上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关注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分配
教育改革不仅仅局限在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也对课本内容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了更新,教材内容也变得越来越有趣,课堂目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教师"双减"政策的实行,在教学中教师绝不能继续沿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要努力给学生创造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但根本上问题还在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养成,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学生才可以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思考,并和小组同学开展有效的研究和协作。因此,在实践课堂教学中,老师每节课都可以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浏览这节课程所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了解学生此段课程的复习目标;同时留出十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沟通与反馈。也只有给学生一个充分"消化和吸收"的时间,学生才可以真正将知识点学得牢固、练的透彻。
(三)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后反思工作,每堂课结束后应该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课堂总结,并将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进行对比,总结每节课的得与失。对于教学效果差的课堂,要及时反思是否是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速度出现了问题,并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成果进行方法的调整,做到查缺补漏。
结束语:“双减”政策实质上就是教对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将提升教学效率作为责任,教学设计和备课方案进行全面优化,弥补教学的不足,帮助小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冲. 高质量学习:"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J]. 四川教育, 2021(31):3.
[2] 林宏, 陈国华, 赵峰. "双减"政策下学校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探索[J]. 中国德育, 2021(20):4.
[3] 刘洁, 花木. "双减"背景下,如何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J]. 教育家, 2021(35):4.
[4] 游学军.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21(32):4.
[5] 马开剑,王光明,方芳,等.“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变革(笔谈)[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1-14.
[6] 谢凡,陈锁明.赋能·综合·质量:中国小学校长的年度关注——来自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的讨论[J].中小学管理,2020(01):48-50.
[7] 罗生全,张玉.“双减”与“双提”:教学变革的逻辑转换与理念重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02):3-10+20.
[8] 范涌峰.“后减负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重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06):42-52.DOI:10.13734/j.cnki.1000-5315.2021.06.006.
[9] 周洪宇.“双减”政策落地应回归立德树人初心[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2.
[10]柴明玉. “双减”背景下徐州市小学体育课程开展现状审视及路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4.DOI:10.27623/d.cnki.gzkyu.2023.002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