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阶段运动技能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幼小衔接;运动技能;体能;教学策略
正文
一、幼儿园体育与小学体育教学的差异
首先,教学任务方面,幼儿园体育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让孩子通过游戏获得相关的体育知识和经验。这些游戏旨在解放儿童的天性,使他们认为体育就是游戏。而小学体育教学则需要在培养幼儿基本运动能力的基础上加强技能教学,根据小学体育课程的要求设计教学任务和活动,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与幼儿园体育相比,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较低,但即使幼儿不感兴趣,也需要坚持学习。其次,教学模式方面,幼儿园体育教学没有固定的课程标准,通常围绕步行、跑步、跳跃等设计游戏,以进行相应的锻炼。而小学体育则需要有固定的教学计划,教学活动更注重运动练习的密度。这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差异也给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最后,教学时间方面,幼儿园体育教学时长相对较短,而小学体育教学则有固定的运动项目和教学时间。如果两个阶段的运动技能教学没有做好衔接,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可能会出现很多不适应的情况。
二、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运动技能教学的价值
(一)促进幼儿自我调整与控制能力的提升
鉴于儿童在初入小学时往往会感到陌生与不安,幼小衔接中的体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帮助构建幼小体育教学的衔接桥梁,从小学生体育锻炼的角度出发,促使儿童更加迅速且顺利地融入小学的体育活动。以网球学习为例,其目的在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孩子们在体育活动中逐渐摸索和感受,学会控制拍球的力量与速度,进而专注于连续拍球,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注意力,还使他们的身体素质与课程要求相匹配,从而培养了自我调整与自我控制的能力。拍球作为一项全面的健身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的手眼协调、骨骼关节发展,还能平衡左右脑,锻炼耐力,提升身体素质,为孩子们入学前的身心准备提供有力支持。
(二)助力幼儿体育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优化方面,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从体育活动的创新入手,主要通过户外活动和游戏形式实现,并与小学一年级体育课的严格与正规要求相结合,对组织管理、授课形式、教学内容等进行持续改进。例如,体育教师在了解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后,可以通过“稍息、立正、向左转、向右转”等基本队列动作,让孩子们学会接受指令,从而提前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以创新的游戏课堂为起点,逐步引导儿童接受规范的队列动作训练。此外,幼儿园还设置了适当的课程和准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兴趣为驱动,鼓励幼儿参与锻炼的思想和方法,将初级体育活动与齐步走-立定、左(右)转弯走、各种对齐等锻炼相结合。
三、幼小衔接下幼儿运动技能教学优化策略
(一)确保幼儿在课堂学习中拥有安全感
1. 深入了解学情,遵循身心发展规律
在幼小衔接的体育课程中,为了确保幼儿能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安全,顺利过渡,教师需要对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有深入的了解。这要求教师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兴趣点,设计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案。以《操控性技能:小篮球与游戏》这一课程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个“快乐的小司机”主题游戏来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个游戏中,篮球被赋予了“方向盘”的角色,幼儿们则化身为“快乐的小司机”。他们需要运用“手指拨球、眼看四周行进拨球”的技巧来模拟驾驶汽车的场景。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篮球操控技能,还能通过角色扮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游戏中融入交通规则的元素,比如“红灯停、绿灯行”等,让幼儿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指导,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规范动作,确保他们在游戏中既能享受到乐趣,又能有效地学习技能。
2. 让幼儿“够得着”,建立自信并增强学习动力
在幼小衔接的体育课堂上,教师应确保所教授的基本运动技能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身体发展特点,既不过于简单以至于缺乏挑战,也不过于复杂以至于让幼儿感到挫败。为了确保幼儿能够在适度的挑战中建立自信并增强学习动力,教师应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首先,教师应清晰、详细地讲解技能要点,并耐心指导幼儿逐步掌握。通过反复强调和练习,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运动技能认知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其次,教师应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教学活动和游戏规则,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体育活动。例如,在教授《操控性技能:小篮球与游戏》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在玩耍中学习和掌握篮球行进间拨球等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逐步提高技能的难度,鼓励幼儿不断挑战自己。通过强调“小篮球车”要开得稳、开得快等要求,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超越的动力。同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学练情况灵活调整练习方法,确保幼儿在适度的挑战中不断进步。
(二)让幼儿在课堂学习中找到存在感
1.设置任务难度,促使幼儿在努力中找到价值感
在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教师在这个阶段扮演着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他们的工作不仅在于教授具体的运动技能,更在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设定明确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学、练、赛”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技能水平,感受成长与进步的喜悦。以《操控性技能:投掷掷远与游戏》课程为例,为了有效促进幼儿投掷技能的发展,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旨在让幼儿在逐步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不仅掌握投掷的基本技巧,更培养起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勇气和自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入了“火箭球”这一富有创意的趣味活动。这一活动要求幼儿将球以特定的方式挥甩在地面上,使球能够尽可能地反弹得更高。通过这一活动,幼儿不仅在实践中学习了“挥臂”这一投掷的基本运动技能,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运动的乐趣。
2.耐心等待成长,让幼儿在鼓励中享受快乐课堂
在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灵活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在体育课堂学习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有效地推动幼儿从无知到有知、从生疏到熟练的平稳过渡,教师需要积极与幼儿沟通,鼓励他们充分表达自我,并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成长空间和时间。在这样的互动环境中,幼儿可以逐渐培养出“我能行、我可以”的积极信念,进而塑造出阳光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以《操控性技能:投掷掷远与游戏》这一课程为例,基本运动技能的习惯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幼儿积极参与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应精心策划展示环节,邀请他们上台展现所学“火箭球”动作。这不仅是对幼儿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他们自我表现能力的锻炼。当幼儿成功展示正确动作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贴纸积分”作为物质奖励,并在语言上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美。这种正向反馈不仅增强了师生间的信任感,更激发了幼儿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他们会在鼓励和表扬中不断成长,逐步建立起自信心,并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与成就感。
(三)让幼儿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1. 创设学习小组,让幼儿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面对身体素质各异的幼儿,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和内容中找到成功的感觉。通过设立学习小组,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自主决策和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在合作中锻炼个人才能和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在《移动性技能:立定跳远与游戏》一课中,通过设置不同远度的目标,如1m、1.2m、1.3m、1.4m、1.5m等,激发幼儿的挑战欲望。在练习过程中,每个幼儿都会为小组的成功而努力,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技能水平,还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当幼儿在“挥臂”等动作上出现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幼儿通过小组讨论找出问题所在,学会倾听、思考和沟通,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2. 结合生活实践,培养技能与习惯
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应融入生活实践元素,使幼儿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素养。生活实践能为幼儿提供真实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变故。例如,通过模拟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过河场景,让幼儿在实践中巩固单双脚跳和跨越等基本运动技能,同时了解天气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地理特色,设置如“游览家乡地标”等实践环节,让幼儿在完成跑、跳、爬等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结语
在幼小衔接阶段,运动技能教学不仅关乎幼儿身体健康,更是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采用创新的教学策略,如创设学习小组、结合生活实践等,我们有效激发了幼儿的运动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不断地深化教育改革,探讨更加符合幼儿身体、心理发展的教育方式,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丰化苓,赵梦含.论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及对策 [J]. 湖北农机化,2020(06):39-40.
[2]杭生青.以趣诱导幼小衔接——小学新生体育课堂习惯的养成[J].运动 ,2013,(22):115-116.
[3]刘希.体育活动参与行为干预对高职幼儿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4(2):120.
[4]张存芳,刘武.幼小衔接阶段基本运动技能课堂教学策略[J].科技资讯,2020,18(28):130-131+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