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教学法促进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以编程语言课为例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于茂春 吴晓玲 金石梅 朱红卫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133000

摘要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的稳定、民族团结及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编程语言课程为例,探讨角色扮演教学法在促进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应用与实践。本文对152名师范生进行了研究,在编程语言课程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融入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元素进行教学。研究结果表明,角色扮演教学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研究为高校编程语言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思路与方法,为培育大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新的教育路径。


关键词

角色扮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编程语言;大学生

正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两院四中心专项课题《数字时代下课程教学促进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4jqy-1s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0 引言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高等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其中,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更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以编程语言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角色扮演教学法在促进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应用与实践。自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增强文化认同和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号召以来,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已成为学术界与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教育作为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承载着传承文化、凝聚共识、培养人才的三重使命。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对于维护国家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保障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编程语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编程语言课程教学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新时代信息化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编程教学往往侧重于技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亟需创新与改革。

背景下,本文提出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编程项目,开发具有民族元素的应用程序,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与互动性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相互沟通、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体验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学习、成长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将知识学习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1 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角色扮演教学法进行了广泛研究。研究表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对于增强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动机、促进知识内化和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显示出显著效果。然而,将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编程语言课程相结合的研究尚不多见,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探索空间。

1.1 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它是在长期的共同生活、相互交往和文化交流中形成的,体现了个体与民族群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当代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它强调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1.2 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Role-Playing Teaching Method)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以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同时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3 编程语言课程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编程语言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培养学生的编程技能,也蕴含着丰富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融入编程语言课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和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共同价值,从而增强其民族共同体意识。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混合方法进行研究设计,以全面评估角色扮演教学法在编程语言课程中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

2.1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研究对象为某大学师范类学生152名,其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取个平行班级分为两组,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确保两组学生在基线水平上的一致性。

2.2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编程语言课程中的设计

1)以学生为主体

在编程语言课程中,应用角色扮演教学法,确保学生为核心参与者。设计的角色由学生来扮演,整个剧情要融入所学习的知识点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元素。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角色扮演,大脑处于高度活跃状态,角色扮演的同时掌握知识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始终活动在扮演的角色中进行沉浸式学习,从上课开始到下课结束,都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编程素养。

2)基于实际问题进行情境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实际问题创设出富有吸引力的情境,设计的情境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剧情中全情投入,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进度,确保学生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模拟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己。

3)融入民族共同体培育元素

角色扮演教学法应用于编程语言课程,需紧密结合民族共同体培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创设充满关爱和鼓励的教学氛围,设置恰当的激励机制,无声的融入民族团结、民族文化发展、民族融合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提升学生编程技能的同时培育其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我国的教育产业发展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4)全方位考核评价

全面且深入地评估和衡量学生学习的各项指标,以确保角色扮演教学法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充分发掘学生在编程领域的潜能,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评价涵盖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学生反馈,学生成绩测评、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生生互评等多个方面,为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在编程课程中的运用提供有力支持。

3 角色扮演教学法应用

3.1 角色扮演教学方应用分析

本文以Python编程语言课程中的“类的继承”这一知识点为例,进行角色扮演的剧情设计及教学实施。

具体剧情设计如下:一个家庭有五口人,他们的称呼为:中国人、汉族人、满族人、蒙古族人、朝鲜族人。中国人为父类,汉族人、满族人、蒙古族人、朝鲜族人为子类,他们分别继承了父类的某些特征及技能,分别对应单继承和多继承等知识点。他们继承父类的特征和技能后,有两个子类新增了自己的属性和方法,有两个个子类对父类的技能进行了改写,但是技能的名字又没有改变,他既要用到父类的技能,又要用到自己的同名技能。家庭的人员角色分配完成后,再设置一个管家,负责这一家人生活、工作的安排。在进行课堂学习,实施角色扮演时,管家安排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内容,生活及工作内容由小组学生们自行讨论决定。

课堂上采用小组协作模式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所有小组成员均承担具体任务。每六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其中一人扮演父类,拥有自己的属性和方法,四人扮演子类,一人扮演管家,对应可执行程序这个部分,负责书写、组织各个角色,运行程序代码。每组最终由一人负责整个学习过程的总结与发表。

3.2 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实施

1)课前分组及预习

上课前,通过超星平台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好学生们要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观看课程平台上的课前教学视频。

2)课堂情境创设及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元素融入

课堂教学时,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并融入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元素。一个家庭中,有父类和四个子类,四个子类要从父类那里继承外观特征和技能,要定义自己的属性和方法,如文化、服饰、习俗等。家庭的各个成员要合作生产、生活、学习。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思考家庭中成员的特征及技能,对应知识点中的类的属性及方法,培养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3)已有知识回顾及新知识的学习

回顾已有知识,应用到新知识中,承前启后,把学生引到本节课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为新课的内容学习提供知识铺垫。已经学习过的类的属性,映射成父类的外观特征,类的方法,映射成父类的技能,完成父类的构建和代码编写。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自行设计父类的属性和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完成角色扮演和知识学习。

4)知识的应用及拓展

进行类的改写、实现不同的对象实例等。扮演管家的学生操作代码,逐一将父类及各个子类对象的活动写成代码,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通过讨论,学会创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民族共同体意识。

5)多方位考核评价

组织师生评价、生生互评互教、问卷评测及作业实训,对积极表现的学生给予激励,鼓励各组之间沟通协作。

4 教学效果与反馈

    4.1 课堂教学效果

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编程语言课程的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达到100%。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程要进行角色扮演,因此没有机会分心,课堂活跃程度超过以往使用的其他教学方法。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全程都非常认真,当小组内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时,学生们会主动与其它小组进行意见交换,这种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在进行随堂测验教学环节时,剩余的课堂时间不充足,但所有小组都积极争取发言,侧面体现了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诸多收获和感想。

4.2 课后学习效果

课程结束后,针对课程内容,在超星平台上进行了问卷投票,98%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满意,都表示学习起来很轻松,学习的知识很扎实,可以清晰记得本组的整个学习过程。2%的同学对这种教学方式基本满意,通过访谈,得知主要原因是参与度过低,扮演的角色设计的活动过少,希望能交换角色进行更多实践练习。

学生的作业完成度较高,152名学生中,除3名学生的作业在应用程序部分缺少部分功能外,98%以上的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作业。

5 结论

本文将角色扮演教学法应用于编程语言课程的教学中,总结出基于角色扮演的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编程语言课程教学的一般流程为:依据知识点内容编写剧情;按剧情设定,分配角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按照剧情进行角色扮演;一位剧情主导者进行剧情的推进;剧情结束后,小组共同反思总结。

将角色扮演教学法应用于编程语言课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不仅掌握了编程技能,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共同价值观,从而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方法成功地将技术学习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为高等教育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挑战,如学生参与度不均、沟通协作能力存在差异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崔金贵,马莹莹,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进展与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23(6):31-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22-04-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tml

[3]何晶铭,小组协作学习中提升认知投入的角色设计策略与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2(5):I

[4]严秀英, 蔡银珠.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育机制探索[J]. 贵州民族研究, 2021, 42(5): 65-72.

[5]于春洋, 汪微微.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概念再审视[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4(4): 78-85.

[6]林钧昌, 张宏潥, 赵民. 学习心理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21, 6(6): 47-5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