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兆霞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峰迭新区小学746300人民教育出版社

摘要

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以及运用信息技术的关键要点展开详细的分析,并探索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发展以及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探索;小学数学

正文


引言: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推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改革创新发展,需要老师能够有效把握信息技术运用的具体意义以及具体的关键要点,并采取可行措施来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分析

1.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学科教学本身包含相对复杂且抽象化的理论内容,因此对于部分本身缺乏较强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难度和压力。为了能够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小学生的学科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有效吸收以及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效能,需要老师能够有效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融入多元化的网上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功能。帮助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和愉悦的教学氛围以及多元化教学资源的共同引导下,实现提高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以及降低对于抽象化和复杂化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和压力。

1.2 推动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创新

由于数学学科教材更新需要一定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更替和优化,为了能够有效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推动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创新发展,需要老师能够有效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各种网上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课件的有效运用,并配合教材来实现多元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同发展。同时,老师有效借助信息技术也能够实现提高对于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发展政策以及学科前沿理念、研究成果等各项要素内容的快速获取和解读,帮助老师能够通过结合当前发展实际需要来进行学科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发展以及自身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1.3 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与传统的老师口头讲述以及借助黑板板书来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教学不同,信息技术下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课堂更多是借助书本内容和网上教学资源来实现融合教学。通过借助多元化的网上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功能来实现知识的细节化分析和解读,巧妙的借助视频,音频,动画,思维导图等各种方法来实现图文并茂的解析数学难题和串联各知识点,有效提高学生知识学习效率以及降低学习难度和压力。例如在进行复习四则运算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可以通过将加减乘除四个章节的课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进行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能够借助精炼的思维导图分支展示来更好的回忆对应的知识点和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关注要点分析

首先,必须确保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必须能够有效控制好使用的频率和时机。虽然信息技术能够通过借助其丰富多样的网上教学资源来配合静态化的文字来进行讲述,但是在具体教学环节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必须能够明确信息技术的使用始终承担起辅助的功能和价值。如果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和网上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创新,过于活跃的教学氛围反而会影响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降低整体学习效率。需要老师能够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学情以及教学的具体要求来灵活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和网上教学资源。

其次,需要老师在进行信息技术配合学科教学方法创新发展环节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各项教学资源和内容能够满足本班学生实际学情以及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全方位发展。不能盲目的直接照搬其他老师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课件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展,规避出现各种教学新方法和新内容因无法匹配本班学生而出现的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和兴趣不足等问题。

三、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

3.1 预习阶段的有效运用

做好良好的课前预习准备工作,能够极大程度提高学生对于本章节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以及在教学课堂上提高学习效率和接收效率。因此,也就需要老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以及提高预习的学习效率。首先,需要老师能够结合以往所学习章节内容知识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学习方法,以此来更好的提升自身课前预习的整体效率。其次,需要老师能够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课前微课教学模式,通过借助5~10分钟的微课视频来配合本章节重难点知识的细节化讲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反复的学习和巩固加深印象。并且也能够借助网上平台实施交互的功能来与其他同学和老师分享自身在预习阶段遇到的学习问题和想法,老师也能够根据学生们讨论频率较高的学习问题和想法来作为教学课堂的重点进行教学,以此来有效实现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整体效率以及老师教学课堂的针对性。

例如在进行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有关章节内容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通过将本章节的重难点(起源、分子和分母的表示法、分数与部分整体关系)以5~10分钟的文字和动画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上传,学生们能够在课后进行书本内容预习后进行静态书本内容以及动态网上微课视频的学习,以此来更加直观清晰的把握本章节重难点知识。同时在微课平台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随笔和小练习,帮助学生能够在预习阶段能够进行实战练习,更好的提高预习的整体效率以及对于重难点知识的内化吸收能力。

3.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激发学生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环节过程中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老师的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配合度以及知识的接收效率。由于数学学科本身是一项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类和逻辑性极强的学科,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接收效率和优化学科教学方法,需要老师能够在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内容形式的创新发展。

例如在学习图形这一章节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通过播放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动画片当中关于多样化图案的相关片段和视频,并配合本章节理论知识的讲解来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学习兴趣和保持长效关注度。同时也能够有效借助多元化的生活内容来引导学生将复杂且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常识。例如在学习人民币这一章节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通过结合现实生活中需要去小卖部购买零食或是学习工具的真实场景,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复刻和角色扮演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能够在趣味性的场景模拟的过程中提高对于人民币使用方法和具体面值大小等各项内容的掌握能力。

3.3 解决教学难题

为了能够有效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时间效率以及推动学科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需要老师能够在教学备课阶段,能够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学情以及本章节重难点知识,来进行教学计划的有效制定和规划。同时能够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来将学生们在预习阶段讨论频率较高的问题来作为重点进行各种教学工具和资源的有效运用,以此来降低学生对于各种重难点知识学习的难度以及解决学习环节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和困难。

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这一章节的过程中,由于个别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构造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盲目的采取传统灌输式和严格标准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将无法有效转变优等生和学困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也就需要老师能够巧妙的借助信息技术,来将本章节书本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来进行以三维立体动画的形式进行呈现,帮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清晰的了解本章节基础知识和逐步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能够在课堂环节结合书本例题和课后练习题、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等各种环节,帮助学生能够进一步实现提高理论知识的接收效率、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能力。

3.4 课后学习模式的创新

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实现推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课堂的课外延伸,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来进行数学知识的个性化学习和培养。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章节内容教学时,老师就可以通过将本章节的教学课件以及学生们在课堂环节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相关内容的上传,以此来帮助学生能够通过课后复习来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于本章节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能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将本班学生划分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小组,并根据网上学习库、习题库以及随机抽取和动态分析等各种技术和功能,根据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进行课后作业的安排和设计。通过将课堂上所开展的课堂练习进行关键数字的打乱或是更替,同时配合网上丰富多样的习题库等资源,帮助学生能够在举一反三的针对性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预习阶段的有效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需要学难题,课后学习模式的创新等措施,是本文探索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马廷斌.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4,(16):72-74.

[2]王玉琴.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28):156-158.

[3]徐蕾.善用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初探[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4,(10):76-77.

[4]陈慧仙.追求技术创新实现减负增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和评价方法探究[J].名师在线,2024,(28):34-36.

[5]葛永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元评价方式的应用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27):80-82.

[6]李元元.信息技术2.0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实践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4,26(18):158-16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