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周秀娟、程广军

江西省瑞昌市第二小学 332200

摘要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设计面临新的要求。文章围绕课后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路径,探讨如何通过目标明确、类型多样、评价完善的作业设计,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

正文


引言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优化教育质量,尤其是课后作业成为改革的重点之一。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作为学习的重要延续,其设计需要与时俱进,既要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练习,也要通过创新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明确作业的教育功能。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当首先明确每份作业的核心教学目标。例如,某些作业可以侧重于学生对某一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另一些作业则可能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或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合理设定课后作业的目标,确保作业能够有效地补充和拓展课堂教学。与此同时,目的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体差异。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和数学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应当在设计作业时注重分层次布置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通过这种个性化的作业设计,既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可以帮助那些需要更多练习的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二)生活性原则

根据生活性原则,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设计应当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应用的场景。例如,作业可以涉及购物、时间管理、家庭预算等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够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此外,生活性原则还要求课后作业的设计应当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和参与度,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的第三个重要原则。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必须遵循实践性原则,注重通过实际操作和动手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根据实践性原则,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设计应当注重动手操作和实验活动。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作业,如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制作简单的几何图形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的规律和原理。这种动手作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路径

(一)明晰作业设计目标

“双减”政策下,作业的设计首先需要明确其目标,确保课后作业的设计能够紧密围绕教育目标展开,而不是随意布置或形式化的任务。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数学基础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作业的设计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难度和内容的作业。这种差异化设计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既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拓展知识,也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巩固学习内容,从而避免学生因为作业难度过大或过小而产生的学习负担或挫败感。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合理设置作业内容。每一份作业都应有其特定的教育价值,既要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作业的设计应当既关注短期的教学任务完成,也要关注学生长期数学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科学合理的目标设置,作业不仅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还能通过长期的系统训练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数学基础。小学数学教学涉及的知识点较为繁多,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或进一步加深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这样的设计能够避免作业内容的泛泛而谈,提升作业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作业对其学习的帮助。

(二)丰富作业设计类型

在明确了课后作业的目标后,作业设计的类型也需要在“双减”政策下得到丰富和创新。传统的作业形式往往以纸笔练习为主,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可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种作业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传统的数学作业主要集中于计算、解题等方面,而在“双减”政策下,作业的形式应当更加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引入多种作业形式,如操作性任务、开放性问题等,学生可以在不同的任务中体验数学的多维应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任务,如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等,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接触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多维数学思维。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可以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类型,从而更好地完成作业。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数字化平台等,为学生设计一些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作业内容。这种作业形式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反馈机制,帮助学生更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进行自我调整。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和优势各不相同,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而对于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则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基础性任务来帮助他们巩固知识。通过这种个性化作业设计,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学习节奏中找到适合的作业形式,从而有效提升作业的完成度和学习效果。

(三)完善作业评价

“双减”政策背景下,完善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评价体系是提升作业质量和优化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环节。首先,作业评价应从单一的知识掌握评估转向综合能力的培养。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习惯,确保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度等多维度进行评价,而不仅仅依赖最终的结果。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能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调整思维和方法。教师应在作业评价后及时给出具体、建设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种有效反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还能激发其改进学习方法的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结束语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目标清晰、形式丰富、评价多元。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教师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还能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阴祖宝,刘莹.劳动教育认识论的身体逻辑及其表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3):3-8.

[2]经柏龙,周佳慧.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思想之精髓及其解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5(01):115-119.

[3]汪安冉,王晓宇.层级镜像与互嵌实践:高校劳动教育的空间样态及其行动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23,(08):80-87.

本文系江西省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双减”背景下县城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后服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编号:JJSX2024-02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