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价值与实施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邱圆

合肥市南门小学森林城校区

摘要

在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不仅是艺术技能的传授,更是审美情趣的培养和人格素养的塑造。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还能够促进情感表达、创造力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培养。本文将探讨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阐述其实施策略,并提出融合情感体验、认知思维以及合作学习的游戏化教学方法,以期为小学音乐教育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教育;价值与实施策略

正文


一、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的直接表达,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更深层次地,它塑造了孩子们全面发展的关键素质。音乐教育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激发孩子们对美的敏感度,让他们在欣赏与创作中体验到艺术的无穷魅力。这种体验不仅局限于音乐本身,更延伸至情感表达、创新思维、人际关系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审美教育首先在培养孩子们对美的感知能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音乐,这个无形的艺术形式,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孩子们学会倾听,感受音乐中的喜怒哀乐,理解不同音乐风格所蕴含的情感色彩。这种感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提升生活品质。

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情趣。通过接触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孩子们能够欣赏到多元化的艺术形式,逐步建立起个人的审美标准,学会欣赏和尊重多元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此外,审美教育还能提升孩子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使他们学会从多角度解读和评价音乐作品,培养批判性思考。

再者,审美教育对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音乐教育通过让学生参与合唱、合奏,甚至是作曲,让他们在音乐的全过程中表达情感,这种表达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表演技巧,更让他们学会理解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孩子们在与音乐的互动中,学会了如何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对于他们的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审美教育还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音乐课上,孩子们有机会尝试即兴创作、改编乐曲,或是参与音乐剧的演出。这些实践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点燃了他们对于创新和探索的热情,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在当前的美育教育中,“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意味着音乐教学不再仅仅追求技巧的提升,而是着重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音乐的内在美。它强调的是音乐的感染力和对学生情感的触动,让学生在欣赏和创造音乐的过程中,提升对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得音乐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教育领域平起平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施“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引导者和启发者。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合作学习,以及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法,如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等,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这些教学法不仅关注学生的技术技能,更注重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和内涵理解,让学生通过音乐体验到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审美教育中,音乐表演不再局限于技巧的展示,而是情感与艺术表达的结合。内心听觉的培养成为关键,它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的细微变化,感受音乐的“美”,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这种转变使得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愿意分享音乐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尤为重要的是,审美教育在创造力培养中的作用。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创意实践”成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通过游戏教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轻松地参与音乐创作,发展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通过沙弗尔的“耳朵学习先行”策略,引导他们专注于音乐的感知,以此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通过音乐表现自我,探索和提升音乐审美。

在整体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它不再仅仅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而是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情感体验、认知思维的培养以及创造力的激发,让音乐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美育成为塑造完整人格的有力工具。因此,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不仅仅是培养音乐爱好者,更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欣赏生活之美,理解生命之丰富,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

三、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策略多种多样,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音乐的殿堂中发现自我,感受生活之美。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有效的实施策略,包括如何在音乐教学法中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音乐表演教学中的转型,以及如何在创造力发展中融入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法中的“以审美为核心”理念体现,如柯达伊、奥尔夫和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都致力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感官体验音乐的美。这些教学法主张降低技术难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对音乐的热爱,通过实践活动将抽象的音乐概念具象化,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音乐审美。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时,想象自己是曲中的人物,或者在音乐中描绘一幅画面,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深化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表演教学中,从技术导向转向情感表达,内心听觉的培养成为关键。教师不再局限于解决技术问题,而是鼓励学生聆听音乐的内在情感,通过模仿和探究,去创造自己心中的音乐。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示范、互动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表演中自由地表达情感,从“技术的奴隶”转变为“音乐的传达者”。例如,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音乐,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中的故事,再邀请他们用动作或者语言表达自己感受到的情感。

在创造力发展中,审美教育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低年级学生通过游戏教学,如音乐主题的捉迷藏、音乐故事的创作,来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初步的创造力。而在中高年级,通过沙弗尔的“耳朵学习先行”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于音乐的感知,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同时通过音乐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音乐美学,提升对音乐的审美和创新意识。

为了确保这些策略的有效实施,教师需具备丰富的音乐知识,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以及如何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同时,他们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审美教育。音乐教学不应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使音乐教育成为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些策略,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得以深入实施,真正实现了音乐的育人功能,让每个孩子在音乐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结束语

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实施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如情感体验与认知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与游戏化教学,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升音乐素养,同时促进他们的情感表达、创造力发展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这样的音乐教育不仅为学生的艺术发展奠定基础,更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

参考文献

[1]黄晓兰. 绽放音律,启迪心灵: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融合之路[J]. 家长, 2024, (22): 149-151.

[2]储百春. 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新路径探究[J]. 教育艺术, 2024, (06): 52-53.

[3]杨雪. 数字化对小学音乐教育审美的影响[A] 2024“美育浸润·赋能未来学术论坛论文集[C].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2024: 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