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体育田径教学的探索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体育;田径教学;策略探索
正文
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都面临重构,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脚步亟需加快。田径运动作为初中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肩负重要使命,新形势下如何立足育人为本,加强体育课程育人功能,优化田径教学内容,创新田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成为摆在广大体育教师面前的时代命题。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田径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体育田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田径教学不仅增强学生的基础素质,还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新课改强调健康教育,倡导每日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享受锻炼乐趣,增强体质,田径教学应创新内容与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教学应尊重个体差异,设计个性化方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成就感,田径教学应融合德育、美育、劳育,提升综合素质[1]。
二、初中体育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
当前,不少初中体育田径教学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项目单一、形式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学校田径教学仅限于短跑、跳远、实心球等几个基础项目,教学内容缺乏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些项目虽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但由于动作重复性强,练习方式机械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不少教师在田径教学中过于强调竞技性和技能性,而忽视了趣味性和娱乐性,为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目标,教师往往采用大量的力量性练习,缺乏游戏情境和趣味元素的融入,课堂氛围严肃沉闷,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学生容易对单调乏味的田径学习失去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参与度不高
当前,初中田径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长期以来,不少教师沿用“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纠错矫正”的“三部曲”教学模式,采取教师为中心、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过多地关注动作要领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照本宣科,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交流和自主探索的机会,课堂参与度不高,同时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队列练习、分组轮换等为主,忽视了学生在运动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采取“一刀切”的教学策略,造成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2]。
(三)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考察学生能力
在当前的初中田径教学中,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片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学校仍延续传统的总结性评价方式,通过期末考试、单项达标测试等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终结性评定,评价方式以结果为导向、以分数论英雄,忽视了学习过程性评价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难以全面、客观地评判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内容过于注重竞技性指标,如短跑用时、跳远距离等,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步的幅度、创新的能力等往往关注不够,造成学生重分数、轻能力的功利化倾向。
三、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田径教学的策略探索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展跨学科教学
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田径教学要立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并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开展跨学科教学,如在跳远教学中融入物理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影响跳远距离的因素,起跳角度、腾空姿势等,理解动能转化为势能的物理学原理。在跨栏教学中渗透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计算栏架间距、步频与步长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科融合,学生不仅掌握了田径运动的基本技能,还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例如老师可以在“体育素质提升与运动处方”大单元教学中,先通过多媒体演示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训练的特点,接着组织学生测试50米跑、立定跳远、1000米跑等项目的成绩,并填写体质健康档案,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训练目标,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包括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等,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在期末进行成绩对比。总结训练效果,并进行成果展示,通过大单元教学,学生掌握了制定运动处方的方法,提高了自主锻炼的能力。
(二)设计大单元教学,促进知行合一
传统的田径教学往往以单项技术为导向,忽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培养,新课改背景下要推行大单元教学,突出育人导向,如设计“体育素质提升与运动处方”大单元,通过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等系列课程。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原理和方法,学会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开展“奥林匹克精神与田径文化”大单元活动,组织学生了解奥运历史、参观田径博物馆,学习优秀田径运动员事迹,在身体力行中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大单元教学聚焦学生的终身发展,促进知识、能力、品格的融合培养。
例如老师可以在“奥林匹克精神与田径文化”大单元中,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分组探究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精神等,并制作PPT进行展示,随后组织学生参观奥运冠军事迹馆,聆听冠军报告会,学习他们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学生还自编自导了一场以“更快、更高、更强”为主题的田径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在潜移默化中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大单元教学增强了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了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生生互动
打破常规的“划一练习”模式,采取异质分组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鼓励组内成员开展讨论交流、分享切磋,互帮互学,在“教学做”合一中达成共同进步,在三级跳远教学中,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裁判、示范者和学习者角色,裁判负责动作规范性的判定,示范者进行动作展示,引导组员讨论并纠正错误动作,学习者积极参与练习,通过角色互换,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得以强化。
例如老师可以在三级跳远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异质小组,每组配备1名裁判长、2名教练员和3名运动员,裁判长负责宣读比赛规则,记录成绩;教练员通过观摩优秀运动员的示范动作,总结动作要领,指导运动员练习。运动员积极参与训练,相互帮助,小组成员定期轮换角色,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不同角色,通过小组内讨论、协作、反思,学生掌握了三级跳远的动作技巧,形成了默契的团队精神。
(四)广泛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看田径比赛的精彩视频,思考优秀运动员的成功秘诀;组织开展“小小教练员”活动。鼓励学生担任教练员,分析示范动作要领,指导其他同学练习,在体验中感悟教与学的乐趣,创设情境,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难度递进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合理选择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学习目标,循序渐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例如老师可以在跨栏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授背越式跨栏动作后,老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其他跨栏动作。如侧身跨栏、曲腿跨栏等,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助跑步数、起跨点和栏架高度,总结更适合自己的跨栏技术,学生通过探究,找到了多种跨越障碍的方法,发现了自身潜能,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五)改革评价方式,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田径教学评价要树立多元化评价理念,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突出增值性,构建以“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评价作用,加强平时过程性评价,将学习态度、课堂参与、运动技能、身体素质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其参加田径社团或校队,进行专项训练,并纳入学业评价,对于基础较差但进步较大的学生,从进步幅度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体验突破自我的成就感。
例如老师可以构建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他在学期初与学生和家长共同商定评价指标,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等,学期中通过运动数据管理软件记录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形成阶段性评估报告,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同时开展“我的运动日记”活动,引导学生记录每日运动项目、运动时间、感受体会等,培养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意识,期末举办“我的运动进步秀”,学生展示一学期在田径学习中的收获与感悟,教师和家长给予点评,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多元评价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内生动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田径教学注入新活力,推动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田径课程帮助学生增强体质、提升运动能力、陶冶情操。面对新课改要求,体育教育者应革新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在体验中收获成长。教学评价需关注个体差异,支持多元发展,让学生展现自我。
参考文献
[1] 罗伟铭.新课改下初中体育田径教学的诗意探寻[J]. 2024(5):728-730.
[2] 马东海.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体育田径训练教学实践[J].新体育(下半月), 2024(2):74-76.
[3] 杨帆.趣味田径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思考[J].越野世界, 2023, 18:67-69.
[4] 旦增罗布.初中体育趣味田径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世纪之星—初中版, 2022(36):0088-0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