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幼儿普通话教育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万仟吉

(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县幼儿园,甘肃 甘南 747200)

摘要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一点早已在1982年写入了我国的宪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国家,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各地还有各地的方言,而这就使得我们如果不推广普通话,将难以达成多民族之间的有效沟通。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推广和学习普通话,应当着手从幼儿阶段开始。下面本文将粗浅地谈一谈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对幼儿实施普通话教育,以提高幼儿的表达、交际能力,让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之“语言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更促进幼儿的综合健康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教育;教育方法

正文


我国的人口众多,且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特点,地域跨度之大,也使得各个地方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貌,语言的差异也自然就在情理之中。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将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聚集在一起开一次会议,不作语言的统一,各用各自语言,其会议的结果将会如何?而这也仅仅只是民族之间语言的差异,如果再加上方言的差异,则沟通歧义的效果将更加明显。因此,为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好、有效交流,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幼儿园普通话教育就尤为迫切。下面笔者先分析了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其次,指出了一些可行性稍强的对策和方案,希望对同仁开展幼儿园语言教育有所帮助。

一、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实施普通话教育的意义

(1)是践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需要。普通话教育归根究底属于语言教育,而语言教育又属于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园语言教育,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曾明确提出,要“提高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具体来说,则要达到四个方面的目标,其一,是引导幼儿喜欢用语言与人交往;其二是引导幼儿能够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经验;其三,是引导幼儿愿意倾听并能够理解他人的讲话;其四,是引导幼儿喜悦阅读画册和图书。而实施幼儿园普通话教育,也就就此有了指导方向,幼儿教师向着这四个方向设计普通话教学活动,就可以吸引幼儿参与,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让《纲要》落实的工作实处。

(2)是拓展幼儿交际面,培养幼儿基本社交、沟通能力的关键。通过幼儿教师合理设计普通话语言教育游戏、活动,如读绘本,品故事活动;听故事,演故事活动以及大型自主建构游戏等,可以有效的调动幼儿的活动参与意识和兴趣,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将会认识更多的同伴、朋友,学会交际,学会社交和沟通,拓展他们的交际面,为幼儿今后的综合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能力基础。

(3)是增进各民族团结,携手建设幸福“中国梦”的必然举措。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实施普通话教育,这并非仅仅是为了幼儿的现在,更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如今,便利的交通,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越发密切,少数民族儿女的活动范围也随之扩大,而懂得一项普通话语言的沟通技巧,则可以在不久的将来为少数民族子女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 精通普通话的少数民族儿女可以与汉族、蒙古族、苗族、壮族等,多个民族同胞进行各个方面的沟通,促进各民族之间和谐、共赢发展,为携手建设幸福的“中国梦”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实施普通话教育是尤为必要的。

二、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实施普通话教育的方法

(1)提升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

师资力量是衡量一所幼儿园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来说,本身师资力量就相对薄弱,如果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还不达标,那么,又如何在语言教育领域起到树立模范、标杆的作用。3-6岁儿童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先听,然后模仿、尝试发音,在发音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进而形成流畅、清晰和语言的交互。所以,如果儿童听到的普通话发音是不标准的,自然经过模仿而学到的发音也是不标准的。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待提升。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多个方式进行完善,其一,可以对现有的少数民族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进行集中测试,通过的普通话等级测试和评定,知晓当前有多少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是合格的、优秀的,以及多少教师是不达标的。一般而言,以“二级乙等”水平为合格,超过“二级乙等”的均可以属于优秀行列。其二,还可以对不合格的幼儿教师展开集中培训,以促使其达标后再继续开展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工作。由此,幼儿教师的语言素质、水平得到提升,那么,在潜移默化下,孩子们的普通话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2)结合汉语绘本,实施语言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实施有效的普通话教育,就需要营造宽松、愉悦的语言学习环境,这样孩子们才会对教师打开心扉,形成良好的语言课堂活动氛围,保证语言教育质量。比如,幼儿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适合少数民族的汉语绘本,如《小图雅搬家》、《猎人海力布》,这两本绘本,采集的就是蒙古族同胞们的生活信息,《小图雅搬家》中介绍了蒙古族人们喜欢穿的裙子,以及他们喜欢在野外露宿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的一些盛大节日活动等,在指导幼儿学习这本绘本时,幼儿教师可以与孩子们展开探讨,询问幼儿“你们喜欢蒙古族人民的衣服吗?他们的衣服好看吗?他们的哪些生活习惯你比较向往呢?”由此,激发幼儿的交流和探讨兴趣。又如,还可以结合绘本《猎人海力布》,对幼儿进行提问,“小朋友们,刚刚老师已经讲完了这个故事,那么,有哪位小朋友可以重复一遍这个故事呢?不一定要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表达清楚就可以了!”或者“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对此,有的幼儿勇敢站起来开始重复这个故事,虽然不太流畅,但是故事情节还是比较完整的。还有的幼儿表达了对这个故事的看法,立志今后要向海力布学习,成为像海力布一样有正义感和有勇气的人。幼儿在这样的回答、重复故事过程中,实现了普通话语言能力的提升。

(3)用多媒体技术,构建语言环境

如今,加快建设智能校园、智慧校园的呼声日益强烈,而这正是基于教育信息技术相继引入后,才开始引发的教育变革,一个崭新的教育信息化时代悄然到来。作为少数民族幼儿教师,也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技术,比如,通过学习和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操作相应的媒体设备,可以更加轻松、高效的营造普通话教育环境,让生动、逼真和形象的语言氛围,激发儿童的普通话练习兴趣,提高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水平和质量。比如,幼儿教师可以提前录制一些自己的生活趣事或者工作趣闻的音频信息到电脑中,如“今天我来幼儿园的路上,遇到了一只流浪猫,它在附近的灌木丛中躲着,发出低声‘喵……’的声音,我好奇地张望着,并放慢了步子……”,在将这些音频信息录制完毕后,再来结合flash动画软件,设计制作出几个简单的动画场景,将幼儿教师遇到的奇闻、趣事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播放给幼儿听、看,一边播放动画,还可以启发幼儿进行思考“大家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幼儿做出想象和假设后,幼儿教师再来继续播放动画为孩子们揭晓答案。视频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请某些幼儿来分享一下自己遇到的趣事,可以是在幼儿园生活中遇到的,也可以是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通过诉说幼儿自己的新鲜事、有趣事,也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普通话表达和交流能力,构建语言教育有效环境。

(4)让普通话教育常态化,养习惯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言能力的形成也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看到显著成效的。因此,幼儿教师最好做好普通话教育“持久战”的准备。比如,要求幼儿从一入园开始就使用普通话,用普通话和教师、同伴打招呼,用普通话和同伴做游戏,以及用普通话来向教师提出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我们无法要求幼儿做到回家之后也同样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但是,也应当尽最大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的普通话练习大环境。而幼儿园就是这个语言环境形成的起点。相信当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语言沟通习惯之后,在语言教育的常态化模式推动下,三年之后的幼儿毕业季,也就是他们每人说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的成就季。

综上,我国的国情较为复杂,人口众多是一个明显的特点,而各地人口语言沟通不畅,也是阻碍多民族共同、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宪法”明确了推广普通话应用的重要地位。幼儿教师应该把握住3-6岁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有效的方法实施普通话教育。比如,提升教师整体语言素质、水平;结合绘本,激发幼儿语言练习兴趣以及利用多媒体实施语言教育等,希望这些不太成熟的方法和对策,可以给同仁一些参考,以尽快优化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语言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淑业.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2(07):86-88.

[2]陈莉萍.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2(03):120-122.

[3]林宇婷.借助教育云平台打造优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1):188-190.

[4]姜红霞.儿童文化视角下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分析[J].新课程,2021(52):9.

[5]李瑞华,徐福,陈婷丽.我国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政策干预与实践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04):57-64.DOI:10.15946/j.cnki.1001-7178.2021.04.008.

[6]张洁.语言扶贫视域下的儿童早期语言发展干预政策及实践[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04):40-48.

[7]陈荟,桑尔璇,李晓贺.民族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公平之义[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3):79-85.DOI:10.15946/j.cnki.1001-7178.2020.03.01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