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阶段;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正文
一、引言
从新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颁布、下发的文件看出,幼儿教育时期引导幼儿感受、体会节日的气氛、节日的文化、民俗的习惯是十分重要、关键的,一定程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技能,在较长的时间中促进幼儿社会方面的发展,选择刚刚提到教学方向的原因在于:1.传统阶段教师课堂上教学的内容、知识比较单一;2.由于外来节日因素的影响,许多幼儿在学习、生活实际等场景中往往没有继承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3.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太过片面,无法满足新时期背景下教育教学方面的需求;所以在进行幼儿教育教学任务时,教师要向幼儿说明、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知识对今后未来发展的影响、作用[1]。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历史劳动者、学者等其他优秀的、专业的人共同努力而形成的,有着博大精深的特点,是古代时期精神文明的标志,尤其在时间不断推移的背景下,人们能够按照自身的认识,不断发展自己的文明,从《山海经》到今天,可以感受到、感知到古代先辈的伟大想象,还可以从他们的手工中看到聪明才智的品质,已然作为目前中华民族发展的宝贵财富。另外,从大量的调查结果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民族凝聚力的标准[2]。所以处于幼儿园时期的幼儿,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得到全面发展,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中拥有相应的家国情怀。对此,教师应当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时间下来有利于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有利于幼儿理解、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还有利于增强幼儿在这一阶段的继承意识、传承意识,进而达到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整体目标。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满足文化层面的发展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民族发展的根、魂,如果想促进中国的发展,就必须提升文化层面的软实力。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近几年,随着西方思潮、文化的涌入,对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致使整个社会的文化自信受到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加强幼儿园教育体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为学前教育一直作为幼儿吸收内容、知识的启蒙阶段,所以教师应当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融入,就是从小开始重视幼儿掌握传统文化内容、知识的实际进展,才会切实增强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知识的认知、认识[3]。
(二)有利于满足学前教育层面的发展需求
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幼儿园教育要引入一些新的思想、内容,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多元化、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内,这是目前教育革新过程的有效手段。对于现阶段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来看,涉及户外活动、区域活动等多个层面。如果教师进一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这样的活动内,会切实丰富教师幼儿园教育流程的资源,就间接致使教师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例如:教师选择信息化背景下的多媒体技术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料、内容及知识,在幼儿有着基础后,教师将民间艺术活动融入到新时期背景下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之中。
(三)有利于满足幼儿个体层面的发展需求
对于目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育人价值,将其渗透于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增强幼儿的文化意识,还能够使得幼儿形成正确、正面的价值观。例如: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蕴含着道德伦理、礼仪文化的内容及知识,将这些内容、知识整合到幼儿园的课程教学之中,会引导、指导幼儿拥有良好的精神品质[4]。
四、新时期背景下要求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比较单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将其融入到幼儿教育的方式就呈现着多元化的特点,往往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改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较多教师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那么在进行幼儿教育时,就会存在教学活动单一的特征。例如:教师借助讲故事、做卡片等形式优势引导幼儿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知识。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中,一定程度上割裂幼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二)重视活动反而轻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存在重视活动、轻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现象。以“春节”传统节日教学活动为例,较多教师只让幼儿在简单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贴春联、吃年夜饭等习俗,并没有指导幼儿深入体会、感知“春节”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比如:“春节”传统节日涉及团圆、渴望团聚等美好愿望。然而许多幼儿提及“春节”传统节日时,仅想到“压岁钱”、“放鞭炮”等活动,却不能明白、不能清楚“压岁钱”、“放鞭炮”等民俗内容、知识的含义[5]。
总的来说,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丰富教师教学时的内容、知识及资源,长时间下来极易使得幼儿拥有继承、传承的行为意识。
五、如何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知识
(一)以动手实践的方式感悟中华优秀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中的精神内涵,是目前幼儿园教育时期的重要课题。但是因为幼儿的年龄等其他因素的限制,若教师采用语言引导等教学方式,往往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质量、效果。所以,教师应当利用较多的时间指导幼儿动手实践,尤其在动手实践中,幼儿首先会意识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中的文化习俗;其次可以在动手实践中提升个人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如:在某个环节出错时,能与周围的教师、其他幼儿进行密切的沟通、交流,在较长的时间中会增强幼儿的交际能力;最后,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加深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节日的印象,而且还增进幼儿与中华优秀传统节日内容、知识的距离,这往往比教师的语言讲解更有震撼力。
例如:在了解、熟知中华优秀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择在“端午节”当天引导幼儿包粽子、收集粽叶。为达到以上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充裕的时间中为幼儿准备大量活动相关的道具。以包粽子习俗为例,教师利用信息化背景下的多媒体技术向幼儿播放人们日常生活中包粽子的视频,在幼儿有着一定的了解、熟知后,教师和幼儿一同包粽子。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及时在仔细、细致的基础上观察幼儿包粽子的表现、状态,主要解决幼儿肯呢个出现粽叶包反、粽子包不住等问题,久而久之使得幼儿感受、感知中华优秀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气氛。
(二)发展幼儿这一时期的想象思维
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兴趣、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黄金阶段,对于幼儿课程来说,游戏是达到有关教学目标的关键手段,尤其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时,教师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知识和课程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向,一面增强幼儿动手方面的能力、交流协作方面的能力,另一面给予幼儿较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知识,久而久之极易调动幼儿在这一时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主动性。
例如:众所周知的手工“剪纸”工艺,是难能可贵的课程游戏教学资源,对于“剪纸”来说,不仅是纸张剪裁方面的艺术,而且还是剪裁手艺的统称,在纸还未出现时,古代人民就已经利用不同的方法制成相关的工艺品,这指的是“剪纸”工艺的早期形式。那么在进行手工“剪纸”课程活动时,教师首先需要鼓励幼儿参与“剪纸”游戏,就是将本次的“剪纸”作品以命名的方式展示出来,在幼儿有着一定的了解后,教师指导幼儿剪出比较复杂的图形“大山、云”等,间接发挥幼儿在这一环节的想象能力,长时间下来有利于幼儿把心中所想的图形以剪纸的方式呈现、展现。紧接着教师将幼儿剪好的作品放在一起,希望幼儿以不同的视角察觉到每个作品之间的差异。最后教师要求幼儿给做好的“剪纸”作品上色,通过此次活动,一定程度上提升幼儿参与“剪纸”活动时的积极性以及使得幼儿清楚自身在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劣势。
(三)进行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创新教学手段
相比较传统阶段的教学来说,展开幼儿方面的教育难度太大,往往需要教师兼顾幼儿的年龄等其他方面的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案。这样一来,才会确保教学过程的效果、质量。如果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教育环节之中,就要求教师在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知识的基础上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针。一方面,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知识比较丰富,且其中包含不适合幼儿学习、掌握的内容、知识,所以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过程中时,教师必须在认真、仔细的角度中筛选合适的内容、知识,以此保证幼儿理解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内容、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比较深的内涵,幼儿无法在文字的帮助下理解、熟知,所以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多种形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长时间下来强化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师以角色扮演游戏,如:丢沙包、老鹰捉小鸡等游戏,让幼儿置身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这样的方法,极易增加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知识的听课兴趣。以“老鹰捉小鸡”游戏为例,教师承担其中的老鹰角色,而一名教师、幼儿则承担母鸡、小鸡角色。刚刚提到的民间游戏,一定程度锻炼幼儿在幼儿园游戏活动身体方面的敏捷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要向幼儿说明此次游戏活动的规则,如:老鹰要和母鸡、小鸡以对立的方式站着,小鸡依次跟在母鸡的后面,游戏开始后,老鹰捕捉小鸡队伍中的小鸡母鸡则以张开手臂和左右移动的方法保护小鸡。
(四)家园联动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整体认知
位于幼儿阶段的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感知、理解,多以生活经验为主。为此融入生活感受、心灵体验的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可进一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新的生命,在较长的时间中触发幼儿深层次的认知,就间接强化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程度,同时,对于目前幼儿教育来说,家园联动的方法会形成教育的联动效应,久而久之构建系统化、立体化、结构化的课程架构,就间接提升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整体认知。由此可见,以形式多样的家庭活动弥补幼儿园活动的不足之处,容易丰富幼儿对“春节”“中秋节”等中华优秀传统节日的感受、体悟。
以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中秋节”为例,幼儿园领导联合教师、家长一起组织相关的教育活动,如:挑选专业化的教师向幼儿、幼儿家长介绍“中秋节”的缘由、历史发展情况等资料,目的在于拉近幼儿、幼儿家长对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中秋节”内容、知识的距离,长时间下来有利于建立幼儿、幼儿家长的感恩意识。
六、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论是传统节日的节庆,还是日常生活的用品,往往涉及多样化的、多元化的内容、知识。所以教师需要在细微的基础上向幼儿传递相应的文化内容、知识。为进一步达到以上提出的要求,教师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以此保证幼儿在课堂上的听课进度、学习进展,并切实强化幼儿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谷虹,黄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内涵[J].中国教师,2021(01):101-103.
[2]薛凤.探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7):194.
[3]黄爽,王岚,刘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及反思[J].基础教育课程,2019(24):26-31.
[4]陈玉莹,张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对策与建议[J].才智,2019(30):183.
[5]王丽玲,魏浩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11):122-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