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语形式角度探寻《赤壁赋》 中苏轼的精神世界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钱丽庄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541006

摘要

言语形式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通过研读课文的言语形式帮助学生培养 语感, 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对诗歌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层面, 还要兼具负 载内容的艺术形式本文以《赤壁赋》为例, 将从字 、象 、“赋 ”的文体特征三个方面 具体展开, 探寻《赤壁赋》 中苏轼的精神世界, 体味苏轼悲喜交加的人生, 同时, 丰 富学生的言语经验, 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言语建构。


关键词

言语形式 苏轼 赤壁赋 精神世界

正文


言语形式是语言作品的物质性存在,小到遣词造句、写作手法,大到布局谋 篇、结构章法 “言语形式作为言语作品的存在方式,一头连着言语内容,是言 语主体的心声; 一头连着接受主体的感官, 是语感所由生成的对象 ”对言语主 体(作者)而言,言语形式是他内心世界的独白,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如 夏丏尊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中指出“学习国文得目的就是学得用文字来表现 的方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除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言语内容, 更要注重 课文言语形式的分析。从形式与情感的角度看,诗歌作品是在感情情感驱使下的 理性语言,形式是作者表情达意,沟通作品的桥梁;从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角 度看,作者可以运用诗歌艺术语言独有的组织逻辑,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使读 者展开丰富的联想,传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独到意蕴。从不同角度来看,诗歌的 言语形式都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从“言语形式 ”为视点透视苏轼由喜到悲再到喜 的心路历程,探寻《赤壁赋》中苏轼想要冲破现实的禁锢实现精神上的超脱的渴 望,引导学生在学习此类抒情散文时,能够结合作家背景去体悟作家所表达的情 感和哲理, 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感受文词之美。

 、字的选取: 组合使用中的情感生发

陆机在其《文赋》中提到“诗缘情而绮靡”,强调了诗歌不仅承载情感,而且需要通过精致的语言形式来表现。这表明诗词的情感表达与艺术形式紧密相连。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即通过理解文言文的字句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文言共生),并通过语言与意义之间的转换来深入文本(言意互转)。

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例,可以观察到苏轼通过生动的动词如“举”、“诵”、“歌”等,展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及友人间深厚的友谊。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等句子则表达了苏轼超脱世俗的愉悦心情。随着“击空明兮溯流光”到“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从欢愉转向对遥远理想的渴望与失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则细腻地描绘了苏轼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有对现状不满的怨恨,也有对未来抱负的向往。

文章中“正襟危坐而问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等描写,透露出苏轼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不仅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曹操形象,也反映了苏轼对成就事业的渴望。“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则通过比喻表达了个体在浩瀚宇宙中的微不足道感,进一步凸显了苏轼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悲凉。

苏轼借“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表达了他从现实中暂时解脱的愿望,同时显示了他从个人忧虑转向豁达态度的过程。通过“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传达了他对变化与恒定的哲学思考,认为世间万物虽有盛衰,但最终都将归于平衡。苏轼最终认识到,只有超越个人的狭隘视角,才能达到精神上的解放与自由,从而享受到“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愉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既关注语言形式,又理解深层含义,通过分析《赤壁赋》中的文字运用,来领悟苏轼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复杂的情感变化,从而实现言文共生与言意互转的目标。

 

 、象的构建: 典雅象征中的物我表达

《赤壁赋》中,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表达个人情感,特别是“美人”、“水”、“月”这三个核心意象,体现了他在逆境中的精神飞跃。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虽然政治理想未能实现,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赤壁赋》展示了苏轼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实现精神救赎的过程。其中,“美人”意象象征了苏轼的美好理想和忠君情怀,反映了他对朝廷的忠诚及对理想的追求。

“月”贯穿全文,既是引发苏轼情感波动的因素,也成为了他思考人生哲理的媒介。从“月出于东山之上”到“月明星稀”,苏轼通过对月的描绘,表达了对英雄人物命运的感慨,同时也借此讨论了“变”与“不变”的哲学主题,最终达到了对人生真谛的理解与超脱。

“水”同样作为重要意象,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到“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通过对水的不同描写,展示了自己从迷茫到澄澈的心路历程。最终,通过对水的理性思考,苏轼实现了精神上的解脱,不再为个人得失所困。

此外,“潜蛟”与“嫠妇”作为关键意象,分别代表了贤德之士在小人当道时的无奈与国家危亡之际的忧虑,进一步丰富了苏轼内心世界的表达。

综上所述,《赤壁赋》中的意象不仅是美的呈现,更是苏轼情感与哲思的载体,它们共同塑造了一个既洒脱又胸怀大志的苏轼形象。

 、文体的运用: 特殊题材中的文本串联

用词那样字数、平仄、押韵都受限的形式显然很难使苏轼获得精神世界上的

超脱, 因此苏轼选用了相对来说更加自由的文体形式--赋,对《赤壁赋》的句子 进行分析,从赋的文体特征出发,把握赋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整散句 、长短句结合

《赤壁赋》的开头: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  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万顷之茫然 ”,虽为严格意义上的对仗句,但中间用散句相连,用连接词“少焉  组合而成。不像骈词俪句在外部形态上平面滑行。隐含着散文叙述性的要素:如    时间,具体到七月既望;如地点,详细到赤壁之下;还有作者自己的动作和朋友    的对话, 词语多平实, 并不求过分华彩 。《赤壁赋》 中展现的不仅仅是自然的    一般规律, 更多展现的是苏轼精神危机的解脱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赤壁赋》中句式长短不一,多则十二字, 以四六句为主,这里主要以四句    为例, 对本篇文章的句子进行分析 “清风徐来, 波不兴 ”此句为主谓结构,   “徐 ”是“来 ”的状语,缓缓吹来的清风,营造出洒脱飘逸的氛围,苏轼此时内    心正处于欢愉之中,放松之情溢于言表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如 ”作为状    语修饰“怨 ”“慕 ”“泣 ”“诉 ”四个动词。客人的箫声加强了苏轼抑扬起伏的    内心世界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缭,郁乎苍苍 ”前两句“西 ”、“东  分别做“望 ”的状语,远眺“夏口 ”“武昌 ”历史古城,缅怀英雄 。后两句主谓    结构,描写连绵的山脉和葱郁的丛林。凭吊和写景结合起来描写曹操周瑜的伟大    功绩,借此苏轼哀叹了自己功业不成,庸碌无为的现实状态,有一种借古伤今之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为动宾结构,生动再现了曹操挥舞着长矛在江边吟    诗的场景,挥舞长矛这一动作彰显出曹操想要征服天下的豪情壮志,作者弘扬曹    孟德的丰功伟业,显然是对自己如今处境的不满与抗争。此外,“酾酒 “临江 ”, “横槊 ”“赋诗 ”这两组词都是呈顺成、递进的关系,写出了作者所向往的高大    威猛的完美化身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无禁 ”“不竭 ”做“取 ”“用 ”的    补语。苏轼在经历了一番精神上的困顿之后顿悟,表明苏轼虽身处逆境,却能忘    却一时得失, 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二)设为主客

主客问答是“赋 ”体的特点之一,苏轼在《赤壁赋》中一分为二,变为了主 客二人,苏轼将个人情感融入到主客问答中,看似轻松的一问一答,实则将苏轼

 

 


苦不堪言,消极避世的现实形象展现出来, 同时也刻画出了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的积极入世的形象展现出来.苏轼一开始与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玩,喝酒赏月,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一开始苏轼还是处于愉悦的精神状态。而后客人    的箫声哀婉凄凉,两人开始袒露心声。苏轼叹到屈原的哀歌:“渺渺兮予怀,望    美人兮天一方。”客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答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    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虽然客人不是苏轼,客人表达出了自身政治理想无法    实现的苦闷,苏轼正是借客人之口,张扬曹操功业,何尝不是对自己仕途落魄的    抗争?客人“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悲叹自身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间接的反映出苏轼心情逐渐由明快转为低落,表    现出苏轼在遭受人生的重创之后,也产生了人生苦短的感慨。但很快,苏轼内心    深处的豁达乐观开始显现,主客二人展开了十分富有哲理性的讨论:“盖将自其    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盖将自其变者而关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苏轼指出不必羡慕无穷无尽和明月的不增不减,也不用哀愁于人生的短暂,“取    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有舍才有得,其实造物者已经给予大    家每个人独自的宝藏,最后主客二人喜笑颜开。虽然将自身巧妙化为了主客二人,  但是仍然是苏轼自我的统一 。苏轼实现了自我在本我上的超越, 展现出自己在    大自然中发现的生命的本真, 展现出了苏轼豁达开阔的精神世界。

主客问答最终反应出的是苏轼内心关于理想与现实、人生有限与无限、伟大

与渺小、低沉与振作等各种复杂情感的冲突,展现出苏轼从失落走向乐观,从悲 凉走向光明的心路历程 

结语:

苏轼对“变 ”与“不变 ”这个人生哲理的思索和回答, 既是作者面对现实的    坎坷仍旧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旷达开阔胸襟的证据,也是苏轼处于人生信念崩    溃之际,寻求精神世界超脱的理想道路,他用美好的理想之矛刺穿痛苦的现实之     “乌台诗案 ”是苏轼思想嬗变的转折点, 现实的打击,加之以佛道思想,他    对人生有了更全面的思考,世俗之心减弱,忘我之境渐强,怨慕是人生现实的折    射, “至乐 ”才是苏轼真正的精神状态。对于人生是否真的无可奈何, 苏轼  在《赤壁赋》中给出了答案,完成了自身精神从 自我 ”到“本我 ”再到“超我 的飞跃 。在身处人生困境的时候, 他以出世的思想, 做入世的事业, 随缘自适, 活在   当下, 这就是苏轼深陷精神困境之后自我救赎的一条出路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51.

[2]夏丏尊.夏丏尊教育名篇[M].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7.

[3]萧统.文选[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66.

[4]杜万彬.基于“言意互转 ”揣摩文章言语意[J].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01): 46-49.

[5]蒋文华.矛与盾相争 悲与喜交错——从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联读中探 寻苏轼的精神世界[J]. 中学语文, 2021(29): 45-47.

[6]刘驰.《赤壁赋》思想考辨新得——兼论中国古代文学文本解读的科学方法[J].文学评论, 2019(04): 33-43.

[7]陈中华.“美人 ”寄壮志  “风月 ”解悲情 “主客 ”悟人生——苏轼《赤壁赋》主要意象 和写作手法新解[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2(09): 57-58.

[8]张钰婧.“扁舟一叶 ”与“孤鹤东来 ”——前后《赤壁赋》核心意象探析[J].名作欣赏,2019(06): 65-67.

[9]廖城平.深入解读《赤壁赋》不可忽视的两个意象[J].作文, 2023(Z4): 65-67.

[10]张干.苏轼《赤壁赋》中水与月的文学况——基于物象、意象、意境[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15): 15-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