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构建中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策略探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文鹏栋 闵达

临沂市电子科技学校 276100

摘要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构对于专业人才培养而言至关重要,更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对于中职院校而言,课程体系的科学化建构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本文基于产教融合来探讨种植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找出有效的策略,为种植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完善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产教融合;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策略

正文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陈旧的人才培养理和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因此应当积极做出改变。对于中职院校机电专业而言,产教融合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改革理念,因此为了更有效的做好这项工作,中职院校需要对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让产教融合充分发挥作用,提升育人效率。

一、中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产教融合的价值

中职阶段的教育主要是面向企业、行业以及市场的需求来进行技能型的人才培养,以此为前提,中职院校机电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在校学习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注意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1]。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中职院校机电专业教材内容相对而言比较繁琐,而且内容安排上更加偏重于理论教学,和企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脱节问题,所以导致培养的人才素质难以达到行业需求。因此中职院校要对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以便于更好的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产教融合的模式则能很好地应和目前中职院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有效提升机电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竞争力,为学生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也反映了产教融合对于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和重要性。

二、中职机电专业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时少内容多

中职院校当中的机电专业的特点是宽口径、适应性强,很多中职甚至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都要求懂机械也懂电气,但是机械和电气实际上是量大学科,而且连着内容都非常广泛,且包含非常多的技术。尤其是在我国智能制造不断发展的当下,新技术、新工艺、新要求层出不穷,专业内容进一步复杂化,但是中职院校安排的教学时间仅有2.5-3年时间,在此期间要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时间过短但内容太多导致学生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校企合作层次浅,教学与需求脱节

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属性不同,因此其价值取向也并不相同。目前而言在我国的中职教育当中虽然有校企合作,但很多合作仅停留在学校组织学生进入到企业一线顶岗的情况,或者是企业给学校捐赠一部分教学设备,而在最关键的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则非常少,导致校企合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更难达到产教融合的要求,中职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应岗位需求则表现得缺乏自信。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构建中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策略

(一)校企共同建构课程体系

要实现充分的产教融合,那么就要先对企业进行详细的调研,了解行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中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之前需要先对机电工程专业相关企业进行研究和了解,明确的了解合作企业当中和学校对接的职业与岗位,保证教学紧贴岗位需求,学生也可以依据实际岗位和职业未来发展前景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2]。所以中职院校要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对传统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突出新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其次,中职院校要深入到企业当中开展调研工作,进而能清楚地了解岗位不同企业对于职业素养和关键能力的需求。这些都是建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所必须的信息,同时也是给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保障。最后,保证课程体系的可实施性,那么学校就应当联合行业、企业,选拔出课程建构小组,结合岗位和行业对于中职机电人才的需求来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让其教学针对性更强。

(二)岗位教学融合构架教学内容

产教融合基础下的中职机电专业的课程构建,在内容上应当避免传统的学科体系影响,而是应当将实用性放在前面,将教学目标和职业的岗位需求进行融合,教学标准应当参考岗位标准设定,教学环境要和企业的工作环境贴近,这样的产教融合才是有意义的,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才是符合实际需求的。所以在制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学校应当拆解企业的岗位技术要求、工作内容和评定标准等等,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标准设定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适应。另外,中职学校在机电专业课程的知识点设定上同样要参考岗位对特殊岗位的要求,然后进行完善和调整,进而形成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可以说中职院校机电专业课程的开发需要企业、学校和行业的通力合作,制定出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操指南,进而让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和企业与行业的人才需求精准对接。

(三)校企共同参与课程体系实施

中职院校虽然是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院校,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其教学依然遵循的是灌输式的应试教学方式,这是不利于技能型人才培育的,因此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在这方面中职院校应当将教学过程调整为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融合、校企密切合作,在真实的岗位环境当中完成教学工作。另外,在教学部分一旦有学校难以完成的环节,那么就应当积极联系企业,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当中完成学习,校企双方的资源互补形成合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企业的岗位要求,形成扎实的专业能力,同时对于企业而言也能控制人才引进的成本,培养出更适配的技术型人才。

除此而外,对于中职院校而言,为了更好的实现产教融合,院校应当选派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同时完成企业的岗位任务,进而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让教学能跟上企业和行业的变化,提升人才培养效率。

(四)实行多元且动态的课程评价

实行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也要在传统课程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做出改革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不再单纯的以考试结果座位参考,同时课程评价的主体也更加多元,实行动态化的评价过程。基于产教融合的背景,机电专业的课程评价应当由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同完成,对各方面的意见进行综合,形成系统性的评价[3]。另外,评价的过程应当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评价共同构成,而且评价方式同样需要多样化,其中应当包含教师评价、企业机电工程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等,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理论知识情况、实训过程中的态度和职业素养、技能水平以及任务完成度等等。同时还可以参考学生的专业技能考证情况、技能竞赛情况等等,将评价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点评,方便教师调整教学、企业调整支持教学方式、学生调整学习状态,帮助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强悍的专业技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职院校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而言,产教融合是目前其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同时也是实现高效培育高素质、高素养、综合技能的机电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各个中职院校来讲,机电专业课程设计方面一定要围绕着产教融合的理念来进行建设,真正符合国家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方便每个院校都建设特色专业课程,进而让机电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培育国家需要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振鹏.产教融合视域下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知识窗(教师版),2024,(01):123-125.

[2]卓飞.产教融合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究[J].知识文库,2020,(16):170-171.

[3]陈祥芬.基于产教融合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J].信息系统工程,2023(8):157-16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