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地理;评价体系;教学评一体化
正文
引言:初中地理课程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素养,然而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将教学、学习和评估紧密结合,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核心素养的概述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以及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解决,这些能力和素质是地理学科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外延则包括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交叉。例如地理学科与生物学科、物理学科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地理学科也与其他社会科学密切相关,如经济学、政治学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被置于过高的地位,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则显得相对薄弱,这种倾向导致学生虽然能够记忆和复述大量的地理知识,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却往往缺乏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例如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但在分析具体地区的自然灾害成因时,却显得力不从心,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缺乏系统的教学评价
许多初中地理教学在评价环节上存在明显不足,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教学评价过程,现有的教学评价活动大多停留在口头感性的层面,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无法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反馈,由于缺乏系统的评价机制,教师难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改进,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评价指标过于简单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评价指标的设置过于简单和片面,主要局限于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重难点是否把握得当、教师教学过程是否流畅以及课堂教学是否完整等方面,这些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教学的基本情况,但却忽视了教师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对于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都显得不足,这种简单的评价指标设置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也无法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一)地理图表技能——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
中学地理学科以其独特的“图表语言”著称,这些图表以其简明、形象、生动的特性,成为表达地理事物分布、变化规律的得力助手,同时也是承载地理知识和检验学生地理能力的重要工具,在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课程评价体系时,地理图表技能无疑是一个核心要素。
1.识别地图语言——奠定地理学习基础
地图语言是地理学科的独特表达方式,它包括地理图形、地理表格、地理符号等多种元素,在中学地理学习中,会识图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学生需要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这是解读地图的基础。同时他们还需要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图,如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等,并理解每张地图的主题内容,此外对于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表格数据,学生也应具备基本的辨认能力,这些技能的掌握,将为学生后续深入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2.获取图表信息——提升地理分析能力
在识别地图语言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具备从图表中提炼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的能力,这要求他们不仅要能够直接读出图表中给出的数据和信息,还要能够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比较,挖掘出更深层次的规律和结论。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年份的人口数据,学生可以分析出人口增长的趋势;通过观察气候图表,学生可以推断出某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点,这种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地理认知,同时也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课程评价体系时,对地理图表技能的考察应占据重要地位,以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地理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是学生在探索地理世界时不可或缺的一种关键能力,它主要体现在学生通过对纷繁复杂的地理现象和深刻问题的敏锐观察、深入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中,逐步形成并巩固起一套正确的地理观念和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
1. 多角度综合分析能力
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探讨两者间复杂而微妙的相互作用,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起多角度综合分析的能力,以“气候和天气”为例,学生不仅要掌握气候和天气的基本概念,还需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规划、健康状况等多个方面,同时学生还应学会根据天气条件的变化来灵活调整生活方式,合理规划日常活动,从而在实践中加深对气候和天气知识的理解与运用【2】。
2. 空间观念和地理实践能力
空间观念是地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要求学生具备对地理空间结构、布局和关系的深刻理解与准确表达,而地理实践能力则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清晰的空间概念,同时锻炼并提升自己的地理实践能力,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地理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在地理学习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检验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1. 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是地理教学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实践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地理现象、深入理解地理知识的平台,在讲解地形地貌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野外进行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中学生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各种地形地貌,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深入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成因,通过亲身观察和体验学生们可以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感受,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此外实地考察还能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操作
地理实验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操作环节,这些实验操作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气象观测实验中,学生们可以学习如何使用气象仪器进行观测,记录并分析气象数据;在土壤分析实验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土壤的成分、结构和性质,掌握土壤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实验操作还能培养学生们的严谨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在实验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四)创新精神
1. 鼓励学生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地理学科涉及众多复杂的现象和问题,通过提问和讨论,学生可以深入思考地理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这种质疑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促使他们主动寻求新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推动地理学科的发展【3】。
2. 开展创新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创新活动,例如可以开展地理模型制作、地理实验设计、地理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创新思维,尝试用新的方法和视角去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完善初中地理课程评价体系,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慧.基于师生素养发展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评价体系[J].教育导刊月刊, 2017, 609(05):74-78.
[2] 杨怀志.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地理教学评价做法[J].山东教育, 2020(3):2.
[3] 英若枫.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中学地理教学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4-1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