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前预习策略与效果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课前预习;小学语文;高年级;预习策略;学习效果
正文
引言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学科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基础,更是其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载体。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学生取得良好语文成绩的关键,而课前预习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新课学习之前,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和思考,进而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缺乏科学的预习策略,导致预习效果不明显,影响了随后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因此,深入研究小学语文高年级的课前预习策略及其效果,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作用,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本文将围绕预习的意义、实施策略及效果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实践支持。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一)促进自主学习
1.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在正式学习新内容之前,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种自主探索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预习一篇课文时,学生可能会被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或者对某个词语的含义产生疑问,从而主动去查阅资料、思考问题。这种主动学习的态度一旦养成,将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
2.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需要自己去阅读课文、查找资料、思考问题,这一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能力都是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中所必需的。例如,在预习一篇说明文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然后自己尝试去分析一篇说明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
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而帮助他们梳理知识框架。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和重点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例如,在预习一篇记叙文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从而在课堂学习中更加有针对性地听讲和思考。
2.提高课堂参与度与互动性
经过预习,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就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和互动。他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预习一首古诗时,学生可能会对古诗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的含义产生疑问,在课堂上就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增强阅读和写作能力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课前预习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这一过程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含义,同时还需要思考课文中的问题,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方法。例如,在预习一篇小说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同时还可以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
预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课文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一过程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还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在预习一篇议论文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据,然后自己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和论据,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课前预习策略的实施
(一)设定明确的预习目标
1.教师明确预习重点与难点
教师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学中,明确预习重点与难点至关重要。首先,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知识点。通过分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确定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哪些是可能存在理解困难的难点。以《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将预习重点确定为掌握生字词,如“崎岖”“悬崖”等;理解课文中五壮士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如他们在战斗中的具体表现和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所做出的牺牲。难点可以设定为体会五壮士在生死抉择面前的坚定信念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理解一些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如“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绝路”这句话所体现的五壮士的决心和勇气。教师可以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明确告诉学生这些重点和难点,并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五壮士为什么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出了哪些英勇的行为?”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和思考,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自我设定学习目标与预习计划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预习过程中,学生学会自我设定学习目标与预习计划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结合教师明确的预习重点与难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在预习《穷人》这篇课文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学习目标。比如,有的学生可以将目标设定为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的写作手法。然后,学生可以制定预习计划。比如,第一天晚上先通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进行学习;第二天晚上再次阅读课文,画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环境的语句,思考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情感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第三天晚上回顾课文内容,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并尝试提出一些问题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自我设定学习目标与预习计划,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进行预习,提高预习的效果和质量。
(二)信息获取与整理
1.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预习材料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预习中,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预习材料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主题和特点,为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预习材料。在预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介绍桂林山水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预习时能够直观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同时,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描写自然风光的书籍,如《徐霞客游记》中关于桂林山水的描写,让学生了解古人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感受。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一些关于桂林山水的旅游攻略、游记等,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桂林山水的魅力。在选择预习材料时,学生要注意查看资料的来源和作者,选择一些权威的网站和书籍,确保获取的信息准确可靠。同时,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材料,避免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的内容。
2.教授有效的信息整理方法
在学生获取了预习材料中的信息后,教授有效的信息整理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信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常用的信息整理方法,如制作思维导图、填写预习表格、写预习笔记等。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将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和重点难点以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理清思路。填写预习表格可以将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句子、问题答案等内容填写在表格中,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写预习笔记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教授信息整理方法时,要结合具体的课文进行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方法。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整理方法,不断创新和改进。
在预习《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学生可以采用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信息整理。首先,学生可以在中心位置写上“詹天佑”三个字,然后从中心向四周发散出几个分支,分别写上“人物简介”“主要事迹”“杰出贡献”“精神品质”等。在每个分支下面再进一步细分,如在“人物简介”分支下可以写上詹天佑的出生年月、籍贯、职业等;在“主要事迹”分支下可以写上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过程和遇到的困难;在“杰出贡献”分支下可以写上京张铁路的重要意义和对中国铁路事业的推动作用;在“精神品质”分支下可以写上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等。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加深对詹天佑这个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还可以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一些疑问和思考写在思维导图的旁边,方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
(三)问题引导与思维扩展
1.提出与预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思考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预习中,教师提出与预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开放性。针对性是指问题要紧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关注关键知识点;启发性是指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放性是指问题的答案不唯一,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例如,在预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下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的军令状?他是如何利用草船借箭的?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些问题紧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同时,这些问题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当时的历史背景、曹操的心理等。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如“如果曹操没有上当,诸葛亮会怎么办?”“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通过提出和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思维扩展和深入探讨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预习中,鼓励学生进行思维扩展和深入探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例如,在预习《穷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扩展和深入探讨。比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桑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会桑娜的善良和勇敢。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如有的学生认为桑娜应该先考虑自己家庭的困难,不应该收养两个孩子;有的学生则认为桑娜的做法是正确的,体现了人性的光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这些观点,如从道德、法律、社会现实等方面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思维扩展和深入探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论
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前预习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强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实施课前预习策略时,教师应明确预习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设定学习目标与预习计划,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预习材料并掌握有效的信息整理方法,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和鼓励思维扩展,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预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以提高预习效果。同时,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预习过程,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课堂学习和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菲.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作业分层设计研究[J].才智,2020,(29):189-190.
[2]叶雪静.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J].考试与评价,2020,(09):106.
[3]翁益凡.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方略[J].教师博览(科研版),2020,(12):27-28.
[4]黄日妹.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课外语文,2019,(34):4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