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主课堂实践与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
正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把学习自主问题的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根本目的,是让他们学会应付各种困难,学会适应不同环境的学习技巧。透过问题的解决,让同学们学习分析情境,批判性思考,运用逻辑推论,并养成持之以恒,创新精神,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战胜困难。在当今信息时代,分析与解决问题既是一项理论资产,也是一项关键的生存技巧,它将为学生将来从事学业、融入社会作好铺垫,培养其实际运用数学知识与逻辑推理技巧的创造性方法。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解题的训练,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学会数字与公式,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人。
(二)改善思考的自主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独立思维是非常必要的,重视对他们的独立思维的训练,这不仅仅是要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数学的知识,而且要使他们能够用自己个性的眼光去解决问题,去迎接挑战。老师们要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为他们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自信地去探索和质疑传统的方法的学习氛围,这样的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把一些概念连接在一起,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创新,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数学原则。在将来,培养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能力将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工作。自主思维也会让他们在学习上有更大的突破,让他们有信心,有能力去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三)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对课堂的浓厚兴趣,是促进其长久参与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种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使其由单纯的“任务式”向“快乐的探究之旅”转化。只有在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的内容。这样的内部动机激发了他们去探究课堂之外的主题,发展他们对知识的喜爱,并把对知识的喜爱扩展到其他科目,并受益终身。培养了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也促使他们变得更加乐观,变困难为机遇,而非阻碍。在将来的世界里,要想取得一个好的结果,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适应性和不断地学习。另外,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对数学的喜爱,有助于让他们不再把数学看成在校园内的一门课程,而把它看成生活在身边的一个迷人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解开数学的奥秘,帮助他们突破学习的屏障,为他们开启一扇新的大门。
二、构建趣味学习情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驱动力
大部分小学生都将数学归为“枯燥”“无味”,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有的同学对数学课已有抗拒心理。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会降低教学效果,也会制约他们的整体发展。在“双减”之前,小学的老师们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为了考好分数,让他们在业余的时候多做一些练习。这样的教育方法明显违背了“双减”的要求。在“双减”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老师们要转变过去对教学的认识,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趣味性和多变性,这样,就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动力,让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课堂上,加强他们的自学能力。相对于传统的消极的教学模式,这样一种独立的、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模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并且可以转变他们对于数学的原有认识,减少他们对于数学课程的抗拒,从而建立起一种高效的自主教学模式。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的例子来说,在课堂上,老师要给他们创设一个“量一量”的学习环境,指导他们去度量周围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从而提高他们对周长的认识。在教学引入部分,利用电子白板给同学们放映关于周边的相关内容的录像5~8分钟,引导他们对周长的认识。在这段录像中,老师们可以举出一些常见的长方形和长方形,比如长方形的书籍,面膜袋,鞋盒等等。通过魔方,砖块,烟灰缸等活动,减少了对周边的认识。在对圆周的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老师可以让他们参加“量一量”的自主教学,给他们安排一些学习的内容,如:课本、文具盒、课桌等。同时,教师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难度,使“自主”的教学更加有趣和多样化。这样,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使他们在自主教学中始终处于有效地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的自学效果得以提升,从而加强了他们的数学学习水平。
三、利用现代科技,有效地提升了“自主学习”的建设效能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敏感性和体验感,更好地适应了新时代学生们日益提高的学习需求,可以将信息化的互动性和驱动力更强、体验感更好地表现出来。“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媒介与小学生的意象认识和心理发展特征更为契合,可以为小学生搭建有效的、自主的课堂,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这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们,在建立自己的班级时,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实现自己的智慧教育,在自己的学习和探究中,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测试,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丰富的资源和不同的视角,来确保自己的学习效率。小学数学老师们要充分认识到,在建立自己的班级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系统,将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成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使他们能够在资讯科技的影响下,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利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可视化的演示和展示,来解决数量与图表之间的内部联系,从而提升我们的“自主课堂”建设的效率。
在《长方形面积》一课中,老师运用先进的科技工具,可以使学生对矩形面积的计算有一个更好地认识,从而减少了学生自学的困难,确保了自主教学的建设。首先,老师给他们演示一个大的矩形,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数数,说出这个大的长方形。最后,他们还能自己去摸索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从而达到对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进行教育的目的。在信息科技的帮助下,老师指导同学们将边长为1 cm的小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强化,然后将6个小正方形排列成一列,形成一个长方形,在动态演示中,同学们可以精确地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之和,最后得到的是6平方厘米的面积。在对正方形进行了大量的排列和合并之后,老师要指导他们归纳出与之相对应的长方形的面积表达式:矩形的面积=长×宽。通过对高科技的恰当运用,可以将教科书中枯燥乏味的推理过程变成一种趣味盎然的趣味,可以让他们将自己的精力紧紧地集中起来,让他们在愉快、独立的课堂教学中,对矩形面积的表达式进行内化和了解,从而解决了他们遇到的困难,增强了他们的抽象的空间思考能力,确保了他们在自主教学中的有效地学习。
四、恰当地使用教具,加强对问题的分析
有关的研究表明,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他们建立了直观的数学概念表象,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考水平。因此,在建立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小学数学老师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实际操作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并且能够将他们的学习动机给调动起来,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探究和解答这些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课为例子,老师提前给同学们准备好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碎片,让他们自己去拼,去剪,去把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矩形,这样,老师就可以让他们想一想:“你是怎么把平行四边形拼接成长方形的?”“把平行四边形组装成矩形后,你有什么发现?”“你觉得这些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等问题,让学生仔细地进行平行四边形的观测,并能自己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建立起有效的、自治的课堂。之后,老师采用了“分组”的方式,把同学们分成几个不同的学习群体,鼓励他们在不同的群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课堂气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同学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矩形的长度等于它的底部,它的宽度也等于它的高。因此,推导出了一个与矩形一样的平面,也就是这个平面的面积=底*高。在老师的带领下,对“要进一步证明这个方程的正确性,我们要用的是什么方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然后让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并且把自己的推论方式告诉老师,从而得到这个结论的正确性。这样,老师通过提出一些带有探究性质的问题,指导他们进行深度思维,从而取得“精教”的作用,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从而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主课堂”的真正意义。
结语:
总之,老师们要转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小学数学老师要根据新的课程改革的精神,综合地剖析教科书的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的本质,并对其进行指导与帮助,培养其勤动脑、爱思考的优良的学习作风,确保“自主”的教育成效,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红.微课辅助自主探究: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模式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3(10):13-15.
[2]郭芳.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科学周刊,2022(8):52-53.
[3]骆丹.如何提高课堂反馈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使用“表达牌”的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8):58-59.
[4]苏文丹.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馈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0(95):75-76.
[5]李连福.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1):20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