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理论课对高职学生的法治素养培养现状分析及应对途径
摘要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职学生 现状 途径
正文
本文系 2024年度鄂州市社科应用研究课题“鄂州市红色文化融入高
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29)
一、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发展过程
高职学生在小学与中学教育中接触到法律知识主要依靠网络、道德与法治课堂,总体来说,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为学生心理埋下了法治思维的种子。在高职阶段接触的思政课主要讲法治的有《思想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两门课程,两门课程系统讲述了法治的发展过程以及基本的法律相关概念。1980年,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马列主义理论课要培养学生遵守法纪、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等革命风尚。200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此,法治意识培育正式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明确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这进一步丰富了建设法治社会的观念。那么,当代大学生应该达到的法治的目标内容包括六个基本方面:一是明确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的基本理念;二是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战略内容;三是明确“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四是明确坚持“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使命;五是明确“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六是明确“五个坚持”是确保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这五个坚持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为根本遵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推进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作为高职学生要按照六个方面培养法治素养,总体而言这些目标的理解与践行要通过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将具体观点与实践结合,结合学生面临的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社会交往以及就业等方面,来培养学生形成法治思维从而培养习惯和行为,更好的落实实践。
二、思政课培养高职学生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一)高职学生注重掌握理论忽视实践
高校思政课教师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讲授法治内容,课程前五章主要是道德部分内容,第六章讲法治内容,存在一些教师学期末赶进度,对这部分内容讲解不够细致,高职学生对理论课学习大多采取学期末背诵记忆的方式学习,在课程中,较多通过理论学习法治,而且了解不够透彻和全面。由于掌握理论知识较少,难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课下当学生遇到劳务问题,缺乏用法律解决的意识,很多是通过网络寻找答案,所以出现了不少大学生刷单被骗,面临网络诈骗等。如何将思政课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值得教师思考,这也是解决大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问题。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渠道,大多思政课教师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来讲解法治这部分内容,有的教师结合现实案例来讲解法律内容,例如北大弑母案,呼格案等经典案例,还有电影第二十条等,这些鲜活的案例和事件能够让学生了解法治的重要性,总体来说主要是通过课堂本身来讲授法治内容,可能只是暂时影响,学生没有通过实践去运用,离学生生活实际总体来说较远,缺乏系统性,有助于培养法治意识,但影响还不够,缺乏实践指导。
(二)思政课法学资源相对匮乏
从思政课教师队伍来看,大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法律背景,有的思政课教师本科并不是思政专业,更没有学习《法学概论》等相关的基础,大专教师队伍里,本科和硕士一致的,本科为思政的教师学习的法律只是也只是概论,对法律了解较少,一般而言,大专没有设立法律的相关的专业,从思政课教师队伍来看,法学资源相对匮乏。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培训方面更加侧重对思政课教师党政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涉及法律方面较少,有的学校有法律顾问可以咨询,但从思政课教师来说,大部分只有当自己真正遇到法律问题时才会真正寻求帮助,平时课本涉及的大部分只是法律知识的相关概论,因此有时难以将法治讲得生动有趣。从思政课本身来看,两门课程较为系统,知识全面,需要增加较多的案例授课,如果没有法学背景支撑教师难以讲得生动活泼的同时又具有较高的专业性。
(三)思政课法治素养培养效果甚微
高职学生大多对理论课缺乏兴趣,而把专业课看得重要,法治内容在课本占比较少,教师难以发挥,而且发挥的方式有限,因此思政课培养法治素养的效果甚微。从现实来看,仍然有许多大学生受到刷单等网络诈骗的影响,当找工作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学生不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的积累,有的在网络上搜查处理办法,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政课课本内容大多讲授法学相关概论,教师如果没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影响思政课培养法治素养。很多学生缺乏理性思维,遇到问题不会采取法律的方式保护自己,同时还出现一些知法犯法的行为。
三、发挥思政课对高职学生法治素养重要作用
(一)增强法治活动实践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教授法治理论活动,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讲解要结合案例,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践,例如可以开展学生模拟法庭活动,围绕主题可以是网络诈骗,校园暴力以及工作合同等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通过学校组织、课堂延伸的活动,增强学生对法律的敬畏,帮助同学们增强法治思维,便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当他们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能够保持理性,寻求法律的帮助,当然增强法治活动实践需要增强党组织引导、教师的专业指导以及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要通过学校宣传部的大力宣传,增强学生的吸引力,可以通过课堂的某个主题衍生系列活动,包括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的问答、模拟法庭活动,民法典相关的法治情景剧。实践活动需要形成传统,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性。
(二)加大法治资源投入
大专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可有意识的招聘有法学背景的思政课教师,增强教师的素养投入,同时,学校也可组织相关讲座活动对教师的进行相关的法律培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法学知识的培训,同时可以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邀请其他学校有法学背景的教师来学校讲课或者开展讲座培训。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积极学习课本相关的法律知识,更要跟上时代,不断拓宽知识视野,不断地补充自身的法律知识的短板,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增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思维。
(三)用制度来引导学生
大专院校不仅要培训学校教师,更要加强法律知识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思维。首先学校要规范学校制度。培养学生法治意识要加强学校规章制度的落实,学校要通过告知学校相关的制度,引导学生遵守规范,同时规章制度实施过程要以学生为本,涉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宿舍管理、课堂管理等学校要落实好相关的制度安排。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立规矩,让学生养成遵守课堂规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相关内容的鼓励,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好好参与法治活动,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的信心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最后,教师可以把法律知识问答等相关活动的学习纳入课程的成绩的一部分,和成绩挂钩的方式会增强学生对活动、对课堂的兴趣。
四、结语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法律知识的持续宣传,总体来说,青年学生的法治素养在不断提升,为了进一步增强大专院校的法治素养,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还需要学校增强教育资源的给予,思政课教师增强活动的组织安排,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不断增强思政课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效能。法治素养的培育也离不开学校的制度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校纪校规、课堂规范等实践,增强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只有不断地学习理论和增强实践,才能将法律条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达到培养法治素养的作用,达到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目标,并且把这些目标落实到实践中来,做新时代的具备法治素养的爱国守法的青年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吴宏亮,薛建龙. 从成人到成才: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历史流变与困局纾解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0 (02): 145-150. DOI:10.16366/j.cnki.1000-2359.2023.02.20.
[2]陈赞宇,尹奎杰.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N].光明日报.
[3]卢进伟.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学生法治思维培养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27-29.
[4]贺新芳,刘胤池.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3):51-53.
[5]韦相晓.培养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路径探析[J].高教论坛,2015,(07):117-119.
[6]杨波,田成刚.试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01):30-33+42.
[7]申自强.新时期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6):40-42.
[8]柳倩宇.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2):46-47+78.
[9]蒋懿.激励机制视角下的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J].理论观察,2013,(12):140-141.
邵科妮,女,湖北鄂州人,汉族,职称助教,学历硕士,1994年10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