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外语愉悦感、自我效能感及阅读量对英语成绩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外语愉悦感;自我效能感;英语阅读量;英语成绩
正文
注:本文系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规划项目《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优化及危机干预研究》(项目编号:AHSKY2023D043)阶段性研究成果。
1、引言
由于语言学习的复杂性,人们普遍认为语言学习是诸多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以整体方法处理变化复杂的系统问题,不是简单、孤立的因果关系。如果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语言学习,那么,语言学习需要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技能才能成功发生,而且不同语境及学习经历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只有各种因素合理结合时,才能对不同个体产生更加有效的作用,单独检测某一个因素对英语学习效果的线性影响,已很难具有说服力,毕竟言语的学习是个人、文化、社会、心理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指出,英语学习受到一系列个人情绪和内心状态的影响[1],尤其是积极心理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体现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乐观、希望、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等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参与性及成绩的积极影响都十分显著。而在影响英语成绩的诸多因素中,外语愉悦感、自我效能感和英语阅读量等也是重要的方面。外语愉悦感是指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不同于快乐的体验,它能够促使人们产生更加富有创造性和积极的思考,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英语学习任务及自身能力等方面的预期和评估而产生的判断。自我效能感一旦产生,便对个体行为的坚持性、积极性及态度等产生较大影响,对解决问题的技巧和速度具有预测作用。英语阅读量是学生每天自主阅读英语的平均时间,以小时计,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填写,英语阅读量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英语成绩是以高考英语成绩和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英语期末考试成绩的平均值作为代表。为探究外语愉悦感、自我效能感和英语阅读量等对英语成绩的影响,本研究假设外语愉悦感、自我效能感和英语阅读量对英语成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维持与深入发展。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四个省份的部分高校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于2024年2至3月以网络问卷形式实施,以班级为单位,由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向受测者说明测试细则、保密原则及数据的使用与处理等。共搜集有效问卷1904份。其中男生872人,占比45.8%,女生1032人,占比54.2%;有留守经历者1103人,占比57.9%,无留守经历者801人,占比42.1%;安徽、浙江、湖北、山西四省受测者分别为749、570、309、276,占比:39.3%、30%、16.2%、14.5%。
2.2研究工具
2.2.1问卷的基本信息 包括性别、省份及是否留守等。要求学生填写高考英语成绩及上学期英语期末成绩,取平均值为英语成绩,平均为:97.95±19.86。
2.2.2外语愉悦感量表 本量表由李成陈等人编制[2],问卷采用Linkert 5级量表形式,包括11个题项,共三个维度;在本次调查中,Cronbach`s Alpha 是0.892。
2.2.3自我效能感问卷 本问卷由李力等人(2004)编制。该问卷共有 20 个题项,包括 3 个维度。问卷采用Linkert 5级量表。本次研究中Cronbach`s Alpha是0.929。
3、研究结果
3.1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如表1,英语成绩与外语愉悦感、自我效能及英语阅读量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外语愉悦感、自我效能感及英语阅读量三个变量之间也相互呈显著性正相关。
表1,各变量相关分析结果(n=1904)
1 | 2 | 3 | 4 | |
1英语成绩 | 1.000 | |||
2外语愉悦感 | 0.241** | 1.000 | ||
3自我效能感 | 0.335** | 0.611** | 1.000 | |
4英语阅读量 | 0.157** | 0.265** | 0.238** | 1.000 |
注:**.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3.2回归分析
以英语成绩为因变量,外语愉悦感、自我效能感、英语阅读量为自变量,若单独执行回归分析,三个自变量对英语成绩均呈显著性正向预测作用;现采用逐步回归,方程如下:
Y=a + b1*X1 + b2*X2 + b3*X3 + e
结果显示,模型的散点图比较散乱,模型不存在异方差现象,说明结果是准确的,预测判断是可靠的。R方为0.118,P<0.05,即能解释11.8%的模型拟合度,说明自我效能感、英语阅读量、外语愉悦感对英语成绩的预测十分显著,但这种预测还不能足够说明英语成绩是由这几种因素决定的。如表2,其中a表示截距为65.316,b表示直线的斜率,e是误差项,Y是因变量英语成绩,X1是自我效能感,X2是英语阅读量,X3是外语愉悦感。但X3在X1和X2的作用下,对英语成绩的预测不显著,已被排除。模型构建为:
英语成绩=65.316+0.459*自我效能感+2.603*英语阅读量
表2,各变量对英语成绩回归的系数a
模型 |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 T Sig. | 共线性统计量 |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 容差 VIF | ||
(常量) 65.316 2.088 31.282 .000 自我效能感 0.459 0.032 0.315 14.207 .000 0.943 1.060 英语阅读量 2.603 0.703 0.082 3.701 .000 0.943 1.060 |
(a.因变量:英语成绩)
3.3差异比较分析
表3,各变量在性别及留守经历的差异分析(M±SD)
性别 | t | p | 留守经历 | t | p | |||
男N=872 | 女N=1032 | 留守N=801 | 未留守N=1102 | |||||
英语成绩 外语愉悦感 自我效能感 | 90.125±19.736 38.719±7.319 62.270±14.500 | 104.569±17.422 40.313±6.655 64.827±12.761 | -16.782 -4.934 -4.047 | .000 .000 .000 | 98.483±18.614 39.115±6.930 62.412±13.831 | 97.570±20.723 39.923±7.052 64.559±13.437 | -1.006 2.487 3.400 | .314 .013 .001 |
英语阅读量 | 1.26±0.589 | 1.37±0.652 | -3.785 | .000 | 1.33±0.661 | 1.30±0.575 | 1.228 | .230 |
注:P值小于0.05,差异显著
差异分析结果如表3,女生在英语成绩、外语愉悦感、自我效能感及英语阅读量等均显著高于男生。留守的学生外语愉悦感和自我效能感比未留守的学生低,但英语成绩和英语阅读量并无差异。不同省份的学生在英语成绩及外语愉悦感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在自我效能感和英语阅读量不存在显著差异。
4.思考与讨论
研究显示,英语成绩与外语愉悦感、自我效能感及英语阅读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外语愉悦感、自我效能感及英语阅读量对英语成绩都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但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却发现,外语愉悦感在自我效能感及英语阅读量的影响下,外语愉悦感对英语成绩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可见,外语愉悦感对英语成绩的影响可能受到阅读量的调节。但自我效能感和英语阅读量对英语成绩的正向预测作用始终是显著性的,其中英语阅读量对英语成绩的预测力度较大,英语阅读量增加一个单位,英语成绩就会增加2.603个单位;而自我效能感增加一个单位,英语成绩则增加0.459个单位。差异分析显示,女生的英语成绩、外语愉悦感、自我效能感及英语阅读量等均高于男生。反映了女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比男生更加积极与轻松,投入的时间也越多。留守学生虽然外语愉悦感和自我效能感低于非留守学生,但英语成绩和英语阅读量并没有差异性,说明是否留守并不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而在区域方面,西部地区的学生英语成绩显著低于东部地区学生的英语成绩。
5、结论
英语学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性别、区域、外语愉悦感、自我效能感及英语阅读量等均影响英语成绩。其中外语愉悦感对英语成绩虽然有正向预测作用,但在英语阅读量及自我效能感的共同作用下,外语愉悦感对英语成绩并不起到显著性的预测作用。这说明,英语成绩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大量的阅读,而较好学习愉悦感及自我效能感,对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同样具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Dewaele, J. M., & Li, C. (2020). Emo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critical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Foreign Language World, 196(1), 34-49.
[2] Jiang, G., & Li, C. (2017). SLA research in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 Review and prospects. Foreign Language World, 5, 3 2e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