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就业指导课程路径优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课程思政;高职;就业指导课程,路径优化
正文
基金:项目名称: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项目,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就业指导课路径优化研究,项目负责人:王云霄,项目编号: NC24C125。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注重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如何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要求,推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把课程思政融入就业指导课贯穿人才培养始终,是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课质量的重要路径。
一、课程思政融入就业指导课指导思想和实践目的
以课程思政融入相关课程联合思政课程达到的育人目的,实现三全育人效果,以就业指导和行为自觉实现共同育人。
(一)课程思政融入就业指导课的指导思想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这些文件都要求要在大学各专业课堂中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通知也要求推动大中小思政工作一体化发展,推动课程思政各学段全覆盖,推动思政课程、课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相衔接。
就业指导课程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引导学生以就业指导思维开启更有价值的人生,培养敢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把立德树人融人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知识教育、课外实践教育各环节,将人生理想、时代担当、爱国情怀、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政内容对就业指导课程的价值观渗透作用和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创新精神、踔厉奋发的企业家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就业指导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就业指导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思政融入就业指导课的实践目的
课程思政融入就业指导课的水平,既符合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也顺应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因此,深刻认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课程思政如何融入就业指导指导与服务工作,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创新势在必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议题设置能力是指辅导员在开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意识地选择一个或多个重要主题或问题,并设定特定日期,以长期关注和持续推动这些主题或问题的深入探讨与解决。这样的做法旨在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聚焦在具有深远意义的议题上,从而构建起一个系统且有针对性的教育体系。课程思政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对就业指导课之外的国家政策了解的空白,还针对社会认知的空白,需强化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与合作精神的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社会理解力和适应能力。
以“思政+课程知识”的课堂教学时,我们应采用恰当的形式来布置知识与任务,确保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一过程中领悟到相关的思想并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讲课的时候顺便融入积极就业思想,等到岗位实习可以提供实际职位岗位供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环境,亲身体验企业文化与发展,同时了解岗位的具体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将来的创业或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笔者通过对就业指导课的实地考察,专门从形成“大思政课”角度来关注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教育情况,全面了解和分析当前课程思政融入就业指导课的现状。
二、以往课程思政融入就业指导课路径的问题分析
基于国家和省市相关文件都指出要完善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机制。将课程思政教育放入高院校整体就业规划和教育环境、师生所在课堂中去思考,深入分析路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系统性提升型的建议,为就业指导课高质量有深度发展助力。
(一)以往的课程思政融入就业指导课的路径
课程目标的设置在制定就业指导课程目标时,应充分考虑“课程思政”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生的就业目标中。引导学生立足本职工作,做出积极贡献,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内容的选择符合“课程思政”理念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材内容应贴近社会实际,引导学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增强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从而深化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结合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职业实践、企业实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职业氛围,了解职业要求,增强职业认同感。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加强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评价的优化,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将思政教育元素纳入评价范围,确保思政教育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得到有效落实。通过学生反馈、教师自评等方式,不断优化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二)目前课程思政融入就业指导路径存在的问题
当前,就业指导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与实践方面的融合程度尚显不足,课程思政所发挥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不够显著。
1.课程内容未达到深度融合
在就业指导课程安排方面,由于就业指导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就业流程、掌握参与社会工作的权利义务,从而具备一定的工具性,其思政教育目标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在课程中出现对思政教育认识偏差及不足的问题。部分教师过于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使课程内容形式化,过分强调就业指导教育的找工作流程,而轻视了创业精神的培养、思创融合和专创融合的重要性。他们未能深入挖掘和重视课程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程度不足,历史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结合。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往往只能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简单叙述,而难以从中提炼出深刻的思政教育意义。
2.专职的就业指导人才缺乏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队伍现状堪忧,专职人员、专任教师配备不足,人员流动性大,参与就业指导课的兼职人员也多为学校辅导员,兼职人员工作任务重,普遍存在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对国家就业指导政策把握不准确、相关理论知识不扎实,教育教学能力不强等问题;另外,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专职人员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对行业、企业的需求和管理模式不了解,不具备对接产业发展的能力,教育教学还停留在对政策文件的解读,活动的开展以及就业指导、就业、职业生涯规划等理论课程的开设上,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的质量。
3.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际体悟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多以灌输式和记忆型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在思政教育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教师可能更多地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导致学生缺乏实际体验和感悟。历史文化与学生实践距离大,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往往只停留在课本和课堂上,缺乏亲身体验和实践机会。这导致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不够深刻,难以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融入思政元素的就业指导课路径创新
目前高职就业指导教育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和以往的路径对比,发现需要从四个方面提升。
(一)强化教育性和提升指导性
在传统教育路径下,高职院校往往侧重于专业技能的传授,而对学生职业素养与德育的培养相对割裂,就业指导则更多被视为毕业前夕的“临门一脚”,缺乏与日常教学及学生长远职业规划的深度融合。这种模式下,学生虽能掌握一定专业技能,但在面对多变的就业市场时,往往显得职业定位模糊,职业素养与道德观念薄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当前倡导的“全员育人,德育为先,涵养技能”的新理念,以及将课程思政与就业指导深度融合的实践,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教育不仅在于技能的传授,更在于塑造学生全面的职业素养与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将就业指导融入课程思政,不仅关注学生的即时就业需求,更着眼于其长远的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根本转变。
教育行政部门虽也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但往往停留在政策层面,未能有效转化为教学实践中的深度融合。就业指导课程往往独立于专业教学之外,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形成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持续影响。而新的实施路径则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及高职院校领导层将就业指导工作提升至“一把手”工程的高度,明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其与专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落实与有效落地。
(二)增强实践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在传统的路径中,育人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课堂教学的封闭环境,实践与技能的培养往往被视为理论学习的补充,而非并驾齐驱的核心要素。课程思政的融入也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与社会、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职业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有效规划。校企合作虽有所尝试,但多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层面,如实习实训基地的挂牌,而未能真正构建起“产教双元”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
近年来高职院校推行的“产教双元”模式,无疑是对传统路径的一次深刻变革。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实践与技能”的高度融合,更将课程思政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强调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实践,从而深刻洞察社会与行业的需求变化。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不仅建立了“双导师”制度,让行业企业的专业骨干和创新人才直接参与到学生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中来,还促进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教育教学的强大合力。
在就业指导方面,传统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讲解和职业规划的初步指导,缺乏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和动态调整。而当前的探索则致力于将就业指导课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企业宣讲和双选会等形式,将思政元素和积极就业精神直接传递给学生,同时开展设计产品的联合研发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职业魅力,明确职业方向。尤为重要的是,面对深度校企合作的新环境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创业压力,高职院校不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合作模式,而是积极寻求与企业共建、共育、共享的新路径。
(三)优化教学内容和强化教师队伍
在过去,高职课程往往侧重于单一技能的培养或孤立的理论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则多被视作附加任务,内容固定且缺乏针对性,难以与学生实际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就业指导方面,更是倾向于形式化的职业规划讲座,缺乏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深入了解和科学指导,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时显得迷茫无措。
而今,高职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课程设计与实施更加注重全方位育人,强调集训培优与技能提升的同时,紧密围绕就业指导实践,科学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课程思政的落地,也不再是思政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构建了一个由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教师等多方参与的多元教学主体。通过系统的培训、紧密的协作与深入的研究,教师们的思政育人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能够在各自的课堂上灵活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大思政”教育的良好生态。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思政的熏陶,培养了实践能力、职场适应能力和积极就业精神。
(四)建立健全新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体系在育人方面往往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则被视为边缘化的附加内容,缺乏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来保障其有效实施。教师们在课程教学中对思政教育的投入不足,多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更难以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留下长远影响。
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全学科育人的重要性,特别是课程思政在塑造学生高尚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独特价值。为此,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的考核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直接关联到职业院校教师的绩效考评、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等核心环节。这一变革,从根本上扭转了以往思政教育被边缘化的局面,确保了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能自觉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手选不是终点,实效才是追求。我们不再满足于形式上的思政教育融入,而是更加注重实际效果的提升。通过优化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就业指导课的路径,我们从教育性、指导性、社会性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和专业素养,确保他们能够在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强化价值引领,真正培养出既具备高尚品德又精通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文波.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就业教育模式创新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5):3.DOI:CNKI:SUN:JLGB.0.2019-05-072.
[2]唐银,何思颖."人工智能+高职艺术专业"创业就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 2019(14):3.
[3]杨哲,林洁 . 就业指导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质量与市场,2021(21):52-54.
[4]何玲霞.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4(6):30-32.
[5]赵彬."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路径研究——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为例[J].教育研究, 2022, 4(11):45-46.DOI:10.12238/er.v4i11.4363.
[6]刘笑,刘江华,唐丽坤.就业指导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