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博物馆藏品安全管理创新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李清霞

田东县博物馆 531500

摘要

博物馆作为存放珍贵文物的重要场所,具有优越的展览与教育作用,彰显地区特色与文化风俗,其中文物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关键环节。县级中小博物馆运营中,需要对馆藏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涉及环境管理、文物保存与保养等,以此来提高博物馆安全管理水平,确保馆藏文物存放安全性。但在县级中小博物馆藏品安全管理中,还存在一定问题,降低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效果。文章通过分析中小博物馆藏品安全管理创新策略,提出增强文物保护人员专业能力、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作用、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监管制度等对策,最大程度地减少各因素对馆藏文物的损害。


关键词

县级;中小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安全管理

正文


1  引言

由于县级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导致博物馆资金投入不足,难以优化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空气温湿度难控制,可能导致文物出现开裂或发霉等问题,严重影响县级中小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目前县级中小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保护中,存在文物保护人员专业性不足、缺少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馆藏文物监管机制未完善等问题,影响县级博物馆藏品安全管理效能。因此,有必要创新安全管理工作,转变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与保护理念,引入新技术、新手段,完善库房与展厅基础设施建设,起到更好的预防性保护效果。

2  县级中小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保护现状

2.1 文物保护人员专业性不足

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与保护中,文物保护人员专业性不足,难以确保预防性保护质量,无法准确判断文物保存状况,降低安全管理水平。第一,相较于城市大型博物馆,县级中小博物馆中,许多文物保护人员并非相关专业出身,可能来自其他专业领域,缺少足够的文物保护理论知识储备,难以掌握文物材质特性、腐蚀机理等,无法准确识别文物潜在风险,降低预防性保护水平[1]。第二,部分保护人员实践经验较少,未参与到重大文物保护项目中,平时接触的文物类型相对局限,所以面对不同材质、类型文物的复杂保护问题时,难以制定有效保护方案,影响馆藏文物预防与保护有效性。第三,博物馆未完善线上交流渠道,降低保护人员与其他人才的沟通效率,无法互相分享文物预防性保护经验,阻碍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优化,降低安全管理整体效能。

2.2 缺少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

在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及保护中,缺少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未灵活使用各种信息技术,降低藏品安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难以落实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首先,由于县级中小博物馆资金不足,馆内监控设备长时间未更新,分辨率、图像质量已无法满足博物馆需求,难以精准监控馆内藏品文物,且覆盖范围有限,降低藏品安全管理水平。其次,博物馆较少使用智能控制系统,导致库房、展厅温湿度控制精度低,可能会加速文物损坏,比如纸质文物或书画作品褪色、变形等。另外,馆内还缺少先进的有害气体监测设备,难以精准捕捉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易导致文物腐蚀、变色,也会影响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然后,在设计预防性保护方案时,保护人员未使用AI技术,降低方案制定效率,也没有构建三维模型,未深入挖掘馆藏文物预防保护规律,降低安全管理科学性。最后,博物馆未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减少了与上级部门、其他博物馆的沟通,难以实现安全管理与时俱进。

2.3 馆藏文物监管机制未完善

县级中小博物馆内,馆藏文物监管机制未完善,降低文物预防性保护规范性,无法为安全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其一,博物馆未建立清晰、完善的文物监管流程,保护人员各项行为随意性较大,难以形成良好的安全管理秩序。其二,博物馆未设置专门的监管人员,缺少对文物保护情况的全方位审查,难以确保预防性保护措施有效性,影响馆藏文物预防与保护有序进行[2]。其三,博物馆未制定多样化激励措施,难以调动起保护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预防及保护效率。

3  县级中小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保护策略

3.1 增强文物保护人员专业能力

县级中小博物馆应当组织丰富培训,增强文物保护人员专业能力,为馆藏文物预防与保护提供人才保障,改善安全管理实施效果。一是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博物馆应与当地高校达成合作,定向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文物保护专业人才,为博物馆输送创新型人才,确保文物保护质量。另外,博物馆应邀请领域内专家,举办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专题讲座,讲解高效、科学的预防保护措施,优化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二是加强实践项目锻炼,县级博物馆应积极参与重大文物保护项目,为保护人员提供更多的实操机会,在实践中提升个人能力,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文物保护要求。博物馆也应与省级、国家级博物馆开展合作,让保护人员到更高级别博物馆进修,提高保护人员专业技能。三是完善沟通渠道,博物馆应完善线上交流平台,加强保护人员与专业人才的沟通,更好地学习他人成果经验,借此来优化馆藏文物预防保护工作。

3.2 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作用

在县级中小博物馆藏品安全管理中,应当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作用,借助各类技术手段,加强对馆藏文物的全方位监控,为预防性保护的展开提供技术支持。第一,县级政府应加大对博物馆资金投入,促使博物馆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引入新技术、新设备,为馆藏文物提供更好的展览环境,提高预防性保护实效性。第二,博物馆应使用物联网技术,在馆藏文物周边安装智能传感器,实时传输高分辨率、清晰的图像,智能捕捉文物存放状态,当陌生人或异物进入限制区域,系统触发警报提醒,便于保护人员及时采取行动。第三,博物馆应完善环境监测系统,高效监测库房、展厅内温湿度,并定期检测博物馆空气质量,当发生有害气体时,自动采取通风、净化等措施,确保文物藏品安全性[3]。第四,保护人员应使用AI技术制定预防性保护计划,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馆藏文物损坏内在规律,强化保护措施针对性。

3.3 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监管制度

县级博物馆应当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监管制度,设立完善的预防性保护流程,提高安全管理标准化水平。首先,博物馆应优化预防性保护步骤,要求保护人员按照规章制度,有序开展预防与保护措施,并完善问责机制,当文物被损坏时,能够直接找到负责人,厘清责任承担方。其次,博物馆应设置监管人员,对文物保护人员工作进行监督,统计并上报文物保护状况,强化馆藏文物保护有效性。然后,博物馆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方案与奖惩措施,提高保护人员工作积极性,鼓励保护人员积极创新,呈现更好的藏品安全管理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县级中小博物馆藏品安全管理中,还存在文物保护人员专业性不足、缺少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馆藏文物监管机制未完善等问题,降低馆藏文物安全性。文章通过分析中小博物馆藏品安全管理创新策略,提出增强文物保护人员专业能力、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作用、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监管制度等措施,从人员、技术、制度等方面进行优化,改善馆藏文物预防与保护质量。

参考文献:

[1]鞠博.浅谈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以汤原县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11):49-52.

[2]黄河,吴来明,徐方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上海博物馆为例[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3,35(06):148-155.

[3]王利民.浅析博物馆藏品信息智能化安全管理——以大同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世界,2020,(03):47-48+64.

 

作者简介:李清霞 1988  广西百色 壮族 本科 助理馆员 田东县博物馆 研究方向:馆藏文物的预防和保护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