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建筑设计: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肖丽丽

又石大学Woosuk University,韩国 全州 710016

摘要

教育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密不可分,因为教育空间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习环境和教育效果。本文探讨了教育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紧密联系,阐述了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教育需求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以及建筑设计对教育的促进作用,提出了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具体策略,旨在为推动教育与建筑设计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教育;建筑设计;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策略

正文


引言: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建筑作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教育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时代,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教育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构建教育与建筑设计的协同育人模式,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还能够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教育需求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一)教学方法的变革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变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合作式、体验式教学转变。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空间,满足不同教学方法的需求。例如,设计小组讨论室、项目工作室、实验室等空间,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提供场所。

(二)个性化教育的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需求,个性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建筑设计可以通过灵活的空间布局和可调节的设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1]。例如,设置可移动的桌椅、隔断等,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学习空间;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角落,满足学生的独立学习或小组学习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等成为常态。建筑设计需要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网络覆盖、多媒体设备和电子教学资源存储设施。

二、建筑设计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培养实践能力

建筑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通过实地考察、模型制作、工地实习等方式,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建筑的实际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例如,在实地考察中,学生可以观察不同风格建筑的特点、结构和材料使用,了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建筑设计原理的理解。模型制作则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空间尺度和比例关系,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工地实习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建筑施工场景,了解施工流程和工艺,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创新思维

建筑专业教学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设计出独特而富有创意的作品。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设计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国内外优秀建筑作品的创新理念和设计方法,拓宽视野。设计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热情。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尝试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同时,建筑专业教学也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引导学生将艺术、科技、文化等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和人文关怀的建筑作品。

(三)提升综合素质

建筑专业教学不仅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建筑历史、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建筑项目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完成,学生在团队中学会沟通、协调和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此外,建筑专业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问题。通过这些方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为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策略

(一)加强沟通与合作

教育机构与建筑设计师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探讨教育需求和建筑设计方案[2]。教育机构可以向建筑设计师提供详细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信息,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教育需求;建筑设计师则可以向教育机构介绍建筑设计的理念、方法和技术,让教育机构了解建筑设计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双方可以通过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进行深入交流,共同制定符合教育需求的建筑设计方案。

(二)注重空间设计的教育功能

建筑设计应注重空间设计的教育功能,将教育理念融入到空间设计中。例如,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设置展示空间,展示学生的作品和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设计多功能的活动空间,满足学生的课外活动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建筑设计还应考虑空间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以便根据教育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和改造。

(三)融入创新技术

建筑设计应积极融入创新技术,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例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应用智能建筑技术,实现建筑的自动化控制和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舒适度;引入绿色建筑技术,建设环保、可持续的教育建筑,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思考

(一)持续改进与评估

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需要持续改进和评估。教育机构和建筑设计师应定期对建筑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和教师对建筑设计的满意度和需求变化。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建筑设计方案,不断优化教育环境。同时,双方还可以通过开展用户反馈调查、组织专家评审等方式,收集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二)培养专业人才

构建协同育人模式需要培养既懂教育又懂建筑设计的专业人才。教育机构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和培训项目,培养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建筑设计意识和能力;建筑设计专业也可以加强与教育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教育背景的建筑设计师。

(三)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需要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育机构与建筑设计单位合作,推动教育建筑的创新与发展[3]。同时,加大对教育建筑建设的资金投入,为构建优质的教育环境提供保障,还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公益项目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与建筑设计的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加强沟通与合作、注重空间设计的教育功能、融入创新技术等策略,可以构建起有效的协同育人模式。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与建筑设计的协同育人模式将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梦薇.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建筑空间情节体验模拟在建筑设计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 2024, 23 (09): 91-93.

[2]常晓强,路宏,吕帅. 学校建筑设计中的空间规划与功能布局优化研究[J].居舍, 2024, (27): 113-116.

[3]张璐,殷俊峰,王文明.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建筑学二年级设计基础课程优化策略[J].建筑与文化, 2024, (09): 45-47.

 

作者简介:肖丽丽(1984.02—),女,蒙古族,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