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校协同视域下幼小衔接教学路径初探
摘要
关键词
家园校;协同;幼小衔接
正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小衔接已成为幼儿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备受社会各界瞩目,在这一背景下,家园校协同理念倡导家庭、幼儿园与学校之间的融合与协同育人,能为幼儿建立一个更连贯、全面的教育环境。这种教育理念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探索家园校协同视域下的幼小衔接教学途径,对于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教育目标的连贯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家园校协同促进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在学龄前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能力培养是塑造自身行为的关键因素。但不少初入小学的幼儿在听讲专注力、自我管理能力、手眼协调技能以及课文朗读准确性等方面存在显著短板。这些问题的出现,通常可以追溯到他们在幼儿阶段所接受的能力培养不足。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教师要采用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符的游戏化教学法,并利用家庭、幼儿园、小学之间的紧密合作,准确提升幼儿的听力理解、阅读表达、及动手实践等学习能力。这种策略不仅构成幼小衔接的科学途径,更有助于保障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促进他们整体发展的和谐与全面。在实施过程中,家庭、幼儿园和小学应各自发挥资源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探索和实践创新的教育途径,来更好地支持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学习能力提升。
二、家园校协同视域下幼小衔接教学途径
(一)幼儿园与小学开展联动教研活动
为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衔接,教师应积极推动联合教研制度的建设,成立专门的双向衔接工作组,该工作组将在管理层与教师层两个方面进行合作。其工作职责不仅包含指导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的课堂教学活动,还包括促进双方教师的互动交流及组织各类观摩活动。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教研形式,可以更全面地探究幼儿发展的规律、优化课程设计并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例如,“沉浮”这一活动,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师要根据这一主题,结合各自学段的教学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在幼儿园阶段,教师通过有游戏性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直观的体验中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而小学教师则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更理性地分析沉浮背后的科学原理。这种“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增进两个学段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更为他们提供一个共同探讨如何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学有机衔接的平台。也就是幼儿园可以在保持自身教学特色的基础上,逐渐向小学的教学标准靠拢;小学则应该适当借鉴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优点,从而确保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连贯性和一致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组织一系列互动活动来进一步强化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
例如,邀请幼儿和家长一同走进小学,体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或邀请小学生来到幼儿园,与幼儿共同参与课堂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同上一堂课”以学习基础知识,“同绘一幅画作”以培养审美和创造力,“同唱一首歌曲”以促进音乐与情感的共鸣,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建立一个双向联动的制度,有助于教师树立科学衔接的教育理念,更确保家庭、幼儿园、小学三方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幼儿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做好幼小衔接时期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幼儿时期是个体成长的重要奠基阶段,这一时期的行为习惯培养对今后人生轨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由于幼儿自我认知和行为控制能力尚未成熟,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这就需要教师以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及时引导与纠正。随着幼儿逐渐成长,他们的行为习惯会日渐固定,因此,早期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建立变得尤为重要。小学阶段,学生开始面临更严格和系统的学习环境,对他们的行为举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阶段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起点,更是塑造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自律意识的重要时期。为了让学生能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并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快速适应,必须在幼儿园阶段就着手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想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家园之间要进行紧密的合作,幼儿园和家庭应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环境。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逐渐改变自由散漫的行为方式,培养他们遵守规则、专注学习的习惯。同时,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应与幼儿园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性,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及时与教师沟通,共同帮助孩子纠正不良习惯。只有家庭和幼儿园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使孩子在校园和家庭两个环境中都能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
(三)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与自理能力
在幼小衔接的重要时期,作为家庭焦点的独生子女常显现出自主能力和生活自理技能的欠缺。为帮助他们平稳步入小学生涯,家庭、幼儿园与小学应该建立紧密的合作制度,联手加强幼儿的自我照料能力并塑造其自主性。小学与幼儿园的环境差异显著,如,课程时间安排、日常作息、以及生活自理要求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对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下,家庭、幼儿园和小学应将提升儿童自我照料能力置于重要位置,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养成独立应对问题的习惯,以此来减轻对成人的依赖。
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园与家庭应肩负起共同责任,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入手,如,鼓励幼儿自主起床、用餐、着装及洗漱等,以此来培养他们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与此同时,应积极激励幼儿在面对难题时主动思考并寻求解决之路,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我信心与独立精神。当幼儿进入小学以后,教师应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操作机会,例如,让幼儿参与教室的清洁工作、废弃物处理等简易任务。这不仅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自我照料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团队合作精神。而通过家庭、幼儿园与小学三方的共同努力,建立一套连贯且系统的教育引导制度,教师将协助幼儿在幼小衔接期间逐渐发展出自我照料能力及独立应对生活挑战的意识。
结束语:
总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是两大核心力量,他们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对孩子的教育轨迹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为建立关键的沟通桥梁,教师和家长要以诚恳的态度进行互动,利用深层次的交流把握学生的个性与需求。这种沟通为双方开辟共同探索和实施更出色教学内容及策略的途径,也为学生平稳渡过幼小衔接的关键期提供重要的支持,激发他们对小学阶段学习生活的热情。为达成这样的教育目标,教师和家长要携手并肩,进行紧密无间的合作,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保障学生平稳且自信地步入小学的新篇章,为他们今后的学业进步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学生营造一个更融洽、扶持性更强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迎接新挑战时勇往直前,体验小学阶段学习与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王春燕,胡小英.家园校协同视域下幼小衔接教学路径初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4):155-157.
[2] 王代芬,杨燕霞.幼小断层理论视域下幼小衔接的教材路径探究--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为例[J].林区教学,2022,(08):120-124.DOI:10.3969.
[3] 王境含.家园校三方协同,助力幼小科学衔接[J].启蒙,2024,(07):9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