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整合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整合
正文
引言:在项目式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基于项目主题、项目活动,引进多元指标,带动学生参与多方位学习探究。在此期间,教师应当植入丰富的项目专题活动,制定严谨细致的项目计划,带动学生参与高效学习。
一、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特征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强调将多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合作,带动学生参与迁移性学习,学生可以融合多元学科知识理论,加深对道德与法治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此类项目还具备综合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完成项目任务,其综合性体现在多个维度,一方面是知识内容的综合应用,即整合道德与法治以及其他课程的知识,形成跨学科体系;二是思维方式的综合应用,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带动学生从学科底层逻辑层面参与项目学习。除此之外,项目式学习强调自主性,学生需自主选取项目,制定计划,实施项目,展示成果,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项目学习循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被进一步调动,其自我管理能力、自我驱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得到不同程度强化和提升。最后,项目式学习通常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强调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以及跨学科项目进行多方位研学。在合作学习期间,不同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猜想和验证,带动其他伙伴从多个维度进行学习,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提高其学习品质和效率。
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整合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融合,开发综合性的学习项目
新时期,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引进项目学习活动,需从核心素养维度,开发综合性的学习项目,带动学生参与高品质学习,这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认识各学科核心素养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机关联。从宏观层面讲,道德与法治课程囊括公民素养、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政治认同、政治参与、社会责任等多元化的指标,教师需从以上多个维度,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概念有机整合,引领学生从不同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联系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概念,参与迁移性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科互动研学更加具备学术指导意义和价值,否则跨学科合作只是简单叠加知识。为了延伸跨学科项目的主题意义,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确定项目主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所开发的项目主题应当具备实践意义和价值,引领学生在主题学习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多元学科核心素养能力。而基于核心素养融合所开发的跨学科综合项目也可以为后续的教学评价、教学实施、改进优化提供参照依据,使项目教学能够提质增效。因此,基于跨学科融合项目学习,需从核心素养维度,带动学生参与整体化探究,提高其学习品质和效率。
例如,在新时期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设计了一项名为“模拟法庭: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法律保护”的跨学科学习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融合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语文等多学科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青少年网络安全问题,提升其法律意识、信息素养、公民素养及社会责任感。在项目启动阶段,教师首先介绍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网络安全与法律保护的核心素养要求,如法律意识、公民责任等。随后,信息技术教师补充了信息安全、网络伦理等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师则强调了批判性思维、有效沟通等语文核心素养在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中的重要性。在模拟法庭的准备阶段,学生被分为不同小组,分别负责案件调查、证据收集、法律文书撰写、法庭辩论等环节。信息技术小组利用所学技能,分析网络诈骗案例,提取关键信息;语文小组则负责撰写起诉书、辩护词等法律文书,锻炼书面表达能力;道德与法治小组则负责法律条款的解读和应用,确保法庭程序的合法性。这种跨学科整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还促进了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的迁移和应用。模拟法庭活动以一起真实的青少年遭遇网络诈骗的案件为背景,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被告人等角色,通过模拟庭审过程,亲身体验法律的威严与公正。活动结束后,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网络安全法律条款的理解,还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认识到维护网络安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项目结束后,教师采用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估。评价内容包括法律知识掌握程度、信息素养提升、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基于评价结果,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在法律文书撰写方面存在不足,于是决定在未来的项目中增加法律文书写作的培训环节,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基于社会实践拓展项目学习空间
社会实践是连接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的桥梁,跨学科教学需强化对学生实践指导,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引进项目式学习模式也需要结合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加项目的可操作性,即相关实践活动应当具备相关性、实践性、跨学科性和创新性,引领学生参与理实一体化探究。为此,教师需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连同社区、产业主体以及各学科老师,设计综合性的实践项目。在项目中融入多元学科知识概念,围绕着项目主题来带动学生进行发散延伸学习,借此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在社会实践项目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下热点话题,引领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困境,尝试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概念进行解答。但是,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教师需带动学生参与做中学、学中做,保证在完成项目学习之后达成知行合一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其学习品质和效率。
例如,在“智慧垃圾分类与社区环保行动”的项目启动前,教师调研了当地社区垃圾分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现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了解不足,分类准确率有待提高。基于此,教师联合社区管理部门、环保组织以及信息技术、自然科学等学科教师,共同设计了“智慧垃圾分类与社区环保行动”项目。项目包含多个实践活动环节,如“垃圾分类知识竞赛”、“智慧垃圾分类APP开发”、“社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不仅与垃圾分类主题紧密相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垃圾分类操作,体验其重要性。同时,项目融入了信息技术(APP开发)、自然科学(垃圾分类科学原理)、语文(撰写环保宣传文案)等多学科知识,体现了跨学科性。在APP开发中,学生创新性地设计了智能识别垃圾分类功能,体现了项目的创新性。在“智慧垃圾分类APP开发”环节,学生不仅学习了编程技术,还深入探讨了垃圾分类的科学原理、环保政策以及社区推广策略。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APP开发技能,还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现了知识的发散延伸学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垃圾分类中的道德困境,如“如何引导居民克服懒惰心理,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如何处理垃圾分类中的隐私保护问题?”等。学生结合所学的法律知识、心理学原理等,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如设计激励机制、加强隐私保护措施等。
(三)强化多元化评价
项目学习具备一个完整的循环,包含项目的提出、项目实施、项目评价、项目调整、项目总结等一系列过程,在跨学科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与多门学科老师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需要引进多元评价指标,全面反映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实际表现状况。其中,不仅需要对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概念学习期间的表现状况进行点评,还需要对其应用多元学科知识能力进行评测,可通过表现性评价、作品展示评价、同伴互评、自评等方式,全面反映学生在项目学习期间的综合表现。同时,多元学科老师也需要从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对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状况进行点评,连同道德与法治教师,全面暴露学生在学习期间存在的欠缺。这要求各学科老师记录学生的项目学习过程,评估其中存在的欠缺,结合多元化评价,加强过程引导,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引,帮助其改进不足,提升学习效果。最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做出最终的定性评价,对学生最终的项目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并将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在学情资料库中,为后续类似的跨学科综合性项目设计与实施提供参照依据。
例如,在“绿色出行方案设计与实施”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教师团队不仅关注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概念(如环保责任、公民义务)上的表现,还对其应用多元学科知识的能力进行评测。例如,地理老师评估学生对城市交通布局的理解;物理老师评价学生对能源效率的计算;信息技术老师则关注学生利用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表现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方案设计、实地调研等环节中的表现,教师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及创新思维。
作品展示评价:各小组在项目结束时进行绿色出行方案的展示,教师及同伴根据方案的创新性、可行性、环保效益等方面进行评分。
同伴互评与自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贡献与不足,同时每位学生还需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项目学习中的成长与收获。
三、结束语
现阶段,在项目式学习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制定丰富的教育计划,结合多方面的研学活动,与多方主体合作,引进综合性的实践项目,带动学生参与理实一体化学习,提高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刘雪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3(S02):103-105.
[2]陈艳.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探索[C]//新课改教育理论探究论文集(二十三).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