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路径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张丹波

浙江省诸暨市大唐街道草塔小学 311812

摘要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强调美术教学须设置跨学科主题课程。学科交叉是综合育人的必要举措,也是落实核心素养时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丰富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就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进行了探究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

正文


引言

美术是学生打开艺术世界大门的钥匙,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等元素,引导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并创造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学科融合成为教育领域的一股强劲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美术学科不应局限于自身的范畴,跨学科融合势在必行[1]笔者基于多年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的沉淀与思考,提出几点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概念不清晰,教学目标模糊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中概念不清晰是一个显著困境。许多教师未深入探究跨学科融合的内涵,仅将不同学科知识机械叠加视为跨学科教学。这使得教学目标设定偏离,过于注重知识罗列,忽略学生美术素养培育。例如,在融合语文与美术教学时,教师只是让学生为课文配画,却未从美术素养角度引导学生如何用独特的美术语言表达课文意境,导致教学浮于表面。

(二)教学方式单一,学习不够深入

小学美术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严重阻碍跨学科融合教学。传统的先讲授后示范、学生模仿的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索机会。如在融合科学与美术的课程中,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科学知识后示范绘画,学生依葫芦画瓢,难以深入理解科学概念与美术创作的内在联系,无法全面学习,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缺乏教学评价,学习效果不佳

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面临缺乏有效教学评价的困境。传统美术教学中,以模仿作画评价学习效果的方式过于片面。部分教师因美术为副课而轻视评价,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这种情况更为复杂,由于缺乏科学评价体系,难以衡量学生在多学科知识融合学习中的收获。例如,在融合音乐与美术的课程后,仅以最终画作评价,无法考量学生对音乐情感与美术表达关联的理解程度,使得学生学习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领会美术精髓[2]

二、小学美术课程实施跨学科教学的意义

(一)拓宽美术教育的空间

小学美术课程实施跨学科教学为美术教育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局限于美术课堂内的绘画、手工等活动。而跨学科教学打破了这种局限,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资源相融合。例如,在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进行美术创作,这不仅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理解了诗词,还从美术创作的角度对诗词有了新的诠释,让美术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范畴,而是渗透到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极大地拓宽了美术教育的空间。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意义重大,在多方面能力提升上,美术学科原本注重的观察力、表现力和想象力在与其他学科融合时能于不同学科情境下进一步得到锻炼;在跨学科感知与理解方面,跨学科学习可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知识与艺术形式间建立联系,以音乐和美术结合为例,学生在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情感时用美术作品表达音乐情绪,这种跨学科体验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多学科素养,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三)推动美术课程的改革

跨学科教学在推动美术课程改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促使美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交流,这种交流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关键动力,不同学科教师思想碰撞能为美术课程带来新思路与方法;另一方面,跨学科教学有助于教学资源创新,教师可整合多学科资源制作新教学资源,使美术课程不再孤立,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依存、促进,推动其向更全面、有趣、有内涵的方向改革。

(四)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美术是学生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像学习历史人物事迹后,学生可借美术创作表达崇敬或感悟以培养正确价值观;同时,跨学科教学能让美术在学生道德修养培养上发挥更大作用,学生在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美术创作里深入思考社会、文化、道德等问题,如在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结合的创作中表达对公平、正义概念的理解,从而在艺术创作中全面培养道德修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成长过程[3]

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做法

(一)美术与语文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和美术同属于审美性的学科,二者存在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追溯到“书画同源”的古老理念。正如苏东坡对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度评价所体现的那样,语文作为语言艺术,通过文字构建意象、传达情感和思想;而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则是用色彩、线条等直接呈现视觉形象。通过将美术与语文融合,可以让学生在两种艺术形式之间建立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美、理解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浙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小鸟的家》教学中,教师依据“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丽”“尝试表现小鸟与树”的教学目标,引入古诗《绝句》辅助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并思考前两联描绘的季节景色,学生从“春风”判断出春景,从“丽”“香”等字感受春景的美好。这一理解过程让学生脑海中浮现出美好的春景画面,而这正与美术创作所需的想象相契合。之后,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在小组内交流对诗中春景的喜好并猜测诗人喜爱的景色,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诗中自然景物的兴趣和理解。当聚焦于诗的后两联“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时,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鸟儿,然后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燕子和鸳鸯的形态特征与动态变化。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感受,也为美术创作积累了素材。最后,教师布置小组合作绘画作业,让学生描绘诗中的春景,尤其注重鸟与树的形态。学生将从古诗中获得的对春景的理解、对鸟儿的观察融入美术创作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对古诗意境的感悟转化为美术作品,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得到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美术与数学的融合,强化学生的美术教学效果

尽管不少教师认为美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学科,与数学联系较浅,但实际上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中的一些原理能够为美术创作提供重要的支撑。例如在构图方面,黄金分割比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概念。图形的对称也是数学与美术联系的体现。在美术课上,当学生学习绘制对称图案时,数学中的对称知识就发挥了作用。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美术技巧,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对称概念的理解[4]

例如在教学浙美版二年级美术《奇特的梦》时,教师可以将数学思维巧妙运用在美术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解析夏加尔的油画作品《我与村庄》时,在画面中,人与牛放大的侧脸构成了画面的主要部分,牛脸内还有更小的人物在挤牛奶的画面,画中人物有正有倒,房子和树木变得比人脸和牛脸小——这些画面都不会在现实中出现。教师通过希沃白板操作演示,将画面中的图形按照比例进行拆分和缩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画面中各种元素的大小关系。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如何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来创作奇特的画面,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数学中的逻辑思维也能为美术创作带来新的思路。例如在进行立体美术作品创作时,学生需要运用到空间思维能力,这与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密切相关。学生要考虑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就像在解决数学几何问题一样。通过将数学思维融入美术创作,学生能够更加大胆地进行创意表达,将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独特的组合和变形,开拓自己的创造能力。

)美术与体育的融合,增强课堂活力与动感

体育中的各种动作蕴含着丰富的动态美感,这些动作可以为美术创作提供独特的灵感来源。例如,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的奔跑、跳跃、投掷等动作都有着独特的线条和姿态。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动作,将其转化为美术作品中的线条和形状,既捕捉到了体育的动感,又锻炼了自己的美术表现能力。

以浙美版五年级上册的《飞天》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飞天形象。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身体动作模仿,如跳跃、腾空等,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飞天的动态感觉。这种身体的体验能够加深学生对飞天形象的理解,使他们在创作美术作品时能够更好地表现出飞天的灵动、飘逸之感。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运用运笔技巧创作飞天形象的作品时,之前的身体动作模仿所带来的对飞天动态的理解就会融入到作品中。而且,体育活动还能培养学生身体动作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性在美术创作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控制画笔的力度、方向和速度时,就如同在体育活动中控制身体的动作一样,能够使美术作品更加生动、富有活力。通过将体育与美术结合,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感受和表现艺术,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与动感。

(四)美术与科学的融合,让学生体会科学奥秘

科学包含众多的现象、概念和知识体系,美术可以成为呈现这些科学内容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学习天文知识时,学生可以用绘画来展现太阳系的结构。他们可以用不同的色彩和形状来表示太阳、行星以及它们之间的轨道关系。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原本抽象的天文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学生对太阳系的结构、各行星的大小比例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等科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浙美版五年级下册《植物写生》一课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形态特点,这一过程是基于科学观察的方法。学生在比较植物的过程中,发现植物的多样性,这是植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在绘画时,学生根据观察和理解,用不同的线条和色彩表达植物的形状、纹理和色彩等特征。这不仅是美术技巧的运用,也反映了学生对植物结构这一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在绘画植物时,还需要思考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环境适应性等科学概念。例如,植物的叶子形状和排列方式可能与它获取阳光的需求有关,学生在绘画中如果能够体现出这种关系,就表明他们对植物的环境适应性有了一定的理解。通过这样的美术创作过程,学生在提升美术能力的同时,深入探索了科学概念,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理念推动下,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意义深远。“跨”与“融”是关键,跨越学科界限实现学科间有机融合,达成教育多元性与综合性,打破学科壁垒,让知识纵横交流贯通,如美术与语文、数学、体育科学等学科融合时知识元素相互补益。跨学科融合为美术课堂注入新内容激发创新了教师思维,有助于学生养成全局广域视野,不再孤立看待美术学科,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邓丽娟.小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途径[J].江西教育,2023,(46):63-64.

[2]庄艺娜.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实现多学科融合[J].考试周刊,2023,(48):151-154.

[3]沈怡怡.学科融合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3,(07):19-21.

[4]缪瑾.基于学科融合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J].学园,2023,16(16):84-86.

 

作者简介:张丹波,19820412,男,浙江诸暨,汉族,本科,小学一级教师,小学美术,浙江省诸暨市大唐街道草塔小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