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匠精神的融入路径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高夏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

本文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匠精神的融入路径。在阐述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后,深入剖析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及对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意义。接着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在目标一致性、内容互补性和方法借鉴性等方面的契合点。重点提出融入路径,包括强化认识纳入教育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融入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完善评价体系等,旨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匠精神;融入路径

正文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和价值追求,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匠精神的融入路径,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进行分析,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融入策略,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基石。当一个人对职业怀有敬畏之心时,便会将工作视为一种使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热爱赋予工作以温度,让人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精益体现了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精益求精意味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专注要求人们在某一特定领域深耕细作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持续钻研,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技能[1]。只有专注,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卓越成就。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不断推陈出新,为行业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

对个人而言,培养职业素养能让个人在工作中更加专业、高效,从而提高职业竞争力。技术能力职业态度,都能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得到提升。在追求精益求精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而坚持不懈地克服这些困难,能让人变得更加坚强和有担当。对社会来说,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不断追求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促使企业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进而推动整个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韧的品质。弘扬工匠精神能增强民族自豪感,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绽放新的光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契合点

(一)目标的一致性

高校致力于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在道德、智慧、体魄、审美及劳动技能上均衡发展的个体。从“德”的角度看,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智”则强调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体”关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素养;“美”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劳”则突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而工匠精神所倡导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品质,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要求高度契合[2]。敬业体现了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相呼应;精益要求不断追求卓越,与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一致;专注能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定力,避免浮躁;创新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二)内容的互补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涵盖了思想品德塑造、政治理论灌输以及法律制度教育等多个维度,旨在全方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法治意识[3]。思想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成为有品德、有修养的人。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法制教育则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做到遵纪守法。而工匠精神强调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态度等方面,它与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职业道德培养相互补充。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让学生在追求职业发展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

(三)方法的借鉴性

工匠精神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则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方法也具有相似之处,其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社会、了解国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案例教学法展现出显著的成效,深受推崇,其通过深入剖析诸如先锋模范的行为范例及社会聚焦议题,有效引领学子构建积极的价值体系与生活哲学[4]。鉴于此,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不妨汲取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与案例研究精髓,以此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如此一来,学生将在直接介入与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有更深刻的认知与接纳,同时锤炼其实践技能与创新意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匠精神的融入路径

(一)强化认识,将工匠精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高校领导和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工匠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效果。因此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学校的发展战略和教育教学规划中,通过组织领导班子学习、开展专题研讨会等方式,深入探讨工匠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为工匠精神的融入提供有力的领导支持。在制定学校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明确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培养内容,进而通过领导和教师的重视和推动,为工匠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5]。创新教育理念意味着高校要积极主动地将工匠精神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岗、诚信、敬业等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将两者相融合,能够为人才培养目标赋予更深刻的内涵。同时,设计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系列课程,如《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通过理论学习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内涵特征和现代意义。同时结合实践操作环节,如组织学生参与模拟项目或实际生产任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卓越追求的艺术》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新意识,确保学生从多角度全面掌握工匠精神的内涵,认识到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职业精神,更是一种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都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价值观。在理念的引领下,逐步构建起师生对工匠精神的全面认知框架,为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拓宽工匠精神的渗透模式

1.课堂教学

学校可以开设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等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和实践方法。优化课程结构时,可融合理论与实践,运用诸如案例研究、团队辩论及现场调研等多样教学策略,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实质与价值的认识。将工匠精神巧妙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能够充实课程内容,显著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善用案例剖析与研讨互动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索工匠精神与思政课程间的深层次关联,举例来说,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工匠精神中的专业态度、精益求精、全神贯注、开拓创新等特质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观念与价值取向。高校可以开设与工匠精神相关的选修课程,如 “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工匠文化与创新” 等,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工匠精神的内涵、历史演变、现代价值以及践行方法。在课程内容中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包括古代的鲁班、现代的大国工匠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框架内,诸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核心课程,可嵌入对工匠精神的阐述,以此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促进其与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与学术价值。

2.实践教学

高校可携手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直观地参与企业运营,领悟员工所需的职业素养,深刻体会工匠精神在职场的分量;并应策划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深入社会,认知国家现状,培育其社会责任感与创新意识。如开展创业创新竞赛、职业技能比拼等,激发学生创新激情与实践动力,搭建才华展示的舞台,促使他们在竞技中持续提升创新及实践水平,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再者,组织学生参与与工匠精神相契合的社会活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内的工匠文化展览,领略古往今来工匠的伟大贡献与当代工匠的革新佳绩。

3.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定期宣传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和实践案例。如每周推出一位大国工匠的故事,让学生在校园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在校园内设置与工匠精神相关的雕塑、标语等,营造浓厚的工匠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敬仰和追求。同时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开展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竞争中追求卓越的品质。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强化教师团队构建,提高教师的工匠精神素养

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工匠精神专题培训,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等为教师深入讲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和实践方法,这能让教师跳出理论的局限,切实感受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其实质,从而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亲身体验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直观地了解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进而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融入到教学中,提升教学水平。并且需引进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等担任兼职教师,丰富教师队伍的结构。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他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践行更加深刻,高校可以邀请他们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而高校可以设立工匠精神教学成果奖,对在教学中积极融入工匠精神、取得显著教学效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将工匠精神的融入情况纳入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体系中,激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工匠精神的融入路径,提高教学质量。

(四)优化评估机制,推动匠人精神的整合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体系存在明显局限性,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更好地促进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评估机制进行优化,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职业素养纳入评价指标,通过观察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敬业态度、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工作的责任感来进行评估。创新能力方面,考量学生在创新创业成果中的表现,如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以及实际产生的效益实践能力则依据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程度、在实践中的收获与成长等情况进行评价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工匠精神各个维度的发展。同时,加强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工匠精神的融入情况。学生的评价可以反映教师在教学中对工匠精神的传达是否清晰、有效;教学督导的评价能够从专业角度审视教师教学方法与工匠精神的结合程度;同行的评价则有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设立工匠精神教学示范课程和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对积极融入工匠精神并取得显著教学效果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这是对教师的肯定,能激励更多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工匠精神的融入路径推动工匠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整合,为培养具有高尚职业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通过强化认识、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路径让工匠精神在高校这片沃土里生根发芽。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品质,与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高度契合。它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未来的高校教育中,我们应持续探索和实践,让工匠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肖风,曹扬,何静.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逻辑、价值与路径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22,28(06):42-48.

[2]罗媛.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路径探析[J].人生与伴侣,2023,(46):82-84.

[3]宋晓萌.新媒体背景下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06):210-212.

[4]金雪.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的策略[J].科教导刊,2021,(27):94-96.

[5]李玉玲,李娟.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路径[J].新西部,2020,(Z7):102-10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