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探讨
摘要
关键词
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资源;网络素养;大数据
正文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网络环境已成为高校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环境下,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多样化的信息,但也增加了教育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学过程的难度。因此,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效果,已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议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网络作为大学生获取资讯、进行思想碰撞的主要场所,其内部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不断塑造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决策。在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念,也对应对网络时代所带来的一系列新挑战显得尤为迫切。在网络空间中,信息以迅猛的方式散布,其内容丰富而多变,当学生遭遇如海量的信息冲击时,更易受到不当引导。在当前形势下,某些网络平台因其开放性和匿名性特征,为不良信息的扩散创造了条件,从而对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网络这一现代通信媒介中,实施思想政治引导,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正确选取网络资源,并提高其辨识信息真伪的水平,进而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在网络环境下,海量的教育资源和多样的互动平台得以集成,这种集成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显著提高了教育成效,并有效地适应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当前网络环境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应用是至关重要的任务[1]。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教育资源不足
众多高校虽已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各类网络教学材料,如课程、演示文稿与视频等,但这些材料在内容更新上往往滞后,且形式较为单调,难以匹配社会时事和学生兴趣的快速变迁。一些教育平台在构建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的传授,却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需要充满活力、互动性强和具体验性的内容,由此造成学生参与感不足、投入度降低的问题。部分高校由于技术平台构建与运维的经济投入不足,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方面的广泛性与深刻性均受影响。在网络这一特定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率受到某些局限,进而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需增加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研发投入,进而推进教学内容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以迎合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高校还需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内容呈现方式,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增强学生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的吸引力,还能够让学生通过互动性的场景模拟,更深入地理解教育内容。借助先进技术手段,高校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难以评估
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在过往,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依赖于期末考试得分和课外调查问卷,然而,此类方法在远程在线教育模式下,并不能充分映射出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在当前教育实践中,未能采用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以精确监测学生的学习进程、掌握的知识内容及思想动态,进而造成教育成果的量化与评估遭遇困难。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里,学生的参与度展现出隐蔽性和个性化特征,而传统的监测手段往往无法准确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波动。高校亟待运用数据分析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网络交流等数据进行精确解析,以便构建更为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体系。建立此类评价体系,既便于衡量教学成果,亦有助于根据反馈调整后续教学计划和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完善[2]。
(三)学生网络素养亟待提高
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生态中,学生常常遭遇辨别信息真伪的难题,学生大多没有掌握必要的技能来甄别网络上的谣言和不实信息。在信息泛滥的背景下,缺乏筛选关键信息能力的学生群体,有可能会因为接触到不当信息,而导致形成错误的思维观念。在网络信息碎片化的背景下,学生们倾向于快速吸收表层信息,而忽视了对深层知识的探究,这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对青少年群体进行网络素养的系统培育显得尤为关键,此过程涉及对青少年进行信息筛选和理性分析技能的教导,进而促使学生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网络信息观念,从而有效抵御各种不良信息的侵扰。在网络环境所构成的当代社会背景中,提升网络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应被纳入教学体系,加强其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
(一)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提高教育成效的网络环境构建中的关键要素。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借助音频、视频及互动问答的多元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呈现,从而使其变得生动且富有吸引力,以此点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利用情境化视频,重现历史事件与社会热点,结合互动问答,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互动讨论,除了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还应当构建一个校内的网络学习社区,提供在线交流平台。借助网络论坛和实时直播的互动模式,教师和学生得以围绕热点时事和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交流,此举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参与度和对其思想认识的深化。学生能够在社区化的学习环境中,体验到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实际效果,这种效果不仅限于课堂之上,而且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在高校中,网络平台不仅仅扮演了知识传递的角色,而且还成为了引导青年价值观、提高其思想境界的关键空间[3]。
(二)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
在信息技术广泛扩散的当下,学生须提升自身的网络信息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网络环境。在高校,设立旨在增进学生网络信息辨识与筛选技巧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在纷纭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抽取并确认真实且有效的数据,进而确立恰当的信息应用观念。在网络环境中,培养学生正确识别信息、遵循网络行为规范及理解数字伦理的重要性,不仅限于教授信息筛选技巧,旨在防止学生接触网络中的不健康信息。网络公益活动是提升学生网络素养的一种手段,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对网络社会的责任感。学生通过参与网络公益活动,不仅能够塑造健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能深刻领悟到承担社会责任的深远意义。例如,在网络平台上,组织线上志愿者活动,聚焦于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实际行动在网络上散播正能量。采取的策略不仅提高了学生在互联网氛围下的行为规范性,而且助力学生塑造了健全向上的意识形态,从而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引领方面的功能。
(三)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思想政治教育
依托网络环境,高校能够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精确管理。教育专业人员通过分析方法,能够掌握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的行为模式及其兴趣焦点,进而洞察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网络平台上,对学生的交流和议题进行分析,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关注焦点,这为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数据支持。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辅助规划量身定制的教育计划,这种计划根据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的活动记录和偏好,精准地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学生展现出对环境保护主题的深刻关注,此时,教育软件会自动提供相应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或文献,目的是提升其学习体验及教育成效。借助精准化的教育方法,既能迎合学生的独特需求,亦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实现教育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完美对接[4]。
(四)创新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评价体系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引入量化评价手段十分必要。通过分析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的活跃度、课程完成情况等数据,可以有效量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例如,学生参与论坛讨论的频率、课程视频的观看时长等指标,能够客观反映其学习投入度和参与度,提供有意义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建立师生互动反馈机制也是改进教育方法的重要手段。通过在线调查、问卷反馈等方式,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意见反馈。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反馈,教育者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偏好,进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此种动态调整机制不仅能有效提升教育效果,还能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使其在网络环境中更加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质量。
结语
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通过建设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借助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并引入量化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未来,进一步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娇娇,侯君.网络环境下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世纪桥,2024,(15):62-64.
[2]王凤.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4,26(09):92-94.
[3]李大伟.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活力,2022,(19):64-66.
[4]马丽梅.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4):140-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