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线上线下一体化家园融合共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徐明敏

巢湖市市直机关幼儿园,巢湖市238000

摘要

众所周知,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家庭与学校共同的责任,因此,家园共育模式在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一框架下,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并积极与幼儿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以便于更好地协同幼儿园工作,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在当前的背景下,家园共育的教育模式对幼儿园和家长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鉴于此,对家园共育教育模式进行研究,特别是在幼儿园线上线下一体化教育的趋势下,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家园融合共育。


关键词

幼儿园;线上线下;一体化;家园融合共育

正文


备注课题:本文系2022年度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幼儿园线上线下一体化家园融合共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AH2022015)的研究成果

幼儿期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模式往往没有充分重视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为推动幼儿教育的进步,要采用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强调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协同教育,在幼儿园线上线下一体化教育下,家园共育模式要求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保持一致,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最佳条件,提升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一、家园共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生态系统

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喜详细地阐述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复杂而动态的交互关系。在幼儿成长的黄金时期,家庭与学校是他们接触最频繁、影响最深的两个环境,通过运用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能更准确地把握幼儿成长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建立更科学合理的家园共育模式奠定理论基础。该理论既深化对环境在幼儿发展中作用的理解,更能提供优化这些环境因素、促进幼儿和谐成长的实践指南。

(二)家庭教育学

家庭教育学分析家庭在个体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家园共育的推进过程中,融入家庭教育学的精髓,来更主动地发掘和利用家庭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这种发掘不仅是对幼儿在家庭环境下学习成果的肯定和尊重,更是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探索。通过家园共育的实践,能携手家庭和学校,共同打造一个更丰富、多元且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从而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三)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理论重点强调社会环境及周围人的扶持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在幼儿阶段,这种支持尤为重要,对于塑造幼儿的自信、塑造积极的学习态度及培养社交技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家园共育的理念下,通过强化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同合作,为幼儿打造一个更坚实且多元化的社会支持体系。这样的扶持,有利于幼儿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更能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四)双向沟通

双向沟通模式在于信息的双向流通与反馈在家园共育模式中,这一理念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一套高效的双向沟通系统,能保障学校和家庭之间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信息方面的即时、准确共享,更能推动双方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交流与碰撞。这种沟通方式有助于家长和教师进一步理解幼儿的个性化需求,调整教育策略,共同他们打造一个最适宜的成长环境。与此同时,双向沟通还能增强家校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助力幼儿茁壮成长。

二、幼儿园线上线下一体化家园融合共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定期组织家长进行专业学习

教育的本质在于不断进步,而这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由于许多家长在教育资源及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性,幼儿教师在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此,教师要设计一套全面的方案,向家长传授幼教领域的最新理论及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并通过策划专题幼儿教育交流研讨会的方式,鼓励家长分享并讨论各自的教育观念和实践经验,从而在互动中实现知识的传递和共享。为进一步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幼儿园应定期组织专题讲座,邀请幼教领域的专家为家长提供深入且实用的指导。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以“科学育儿”为主题的讲座,内容包含幼儿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方法,以及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这些讲座将有助于家长掌握更科学、实用的育儿技巧。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已成为趋势。因此,幼儿园应积极探索并实践家园共育模式。如,利用幼儿园的官方网站或移动应用,定期推送由教育专家主讲的在线讲座、专业的育儿知识文章等,让家长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另外,通过线上平台,家长还可以方便地分享经验、交流想法,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线上社区,增强家园之间的沟通合作。对于线下,幼儿园可以结合各种节日或特定的主题,设计丰富多样的亲子活动,如,游园会、手工制作工坊、户外探险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让家长在实际参与中更深入地理解幼儿教育的真谛,从而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工作,共同为孩子的发展助力。

(二)建立线上线下安全监控与紧急响应系统

利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有能力为幼儿园量身打造一套全面且高效的安全监控系统,时刻守护幼儿在园内的安全。系统超越传统的监控范围,融入智能化数据分析,潜在安全隐患的识别和预警成为可能通过在幼儿园的重要区域部署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能实现对幼儿活动状态的实时跟踪与监控一旦系统侦测到异常举止或潜在危险,如,幼儿误入禁区,便会立即激活警报系统,确保相关人员能迅速作出响应。另外,建立完善的线上线下紧急应对体系,该体系能在紧急状况发生时,迅速触发应急预案,及时向家长通报情况,并作出妥善处置。

例如,幼儿园内突发火灾,一旦火情被系统探测到,它将即刻通过短信、APP通知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发送警报信息。与此同时,园内的自动灭火装置和疏散引导系统也将被激活,以最快速度控制火势并指引幼儿安全撤离。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不仅能提升幼儿的安全保障水平,还可以在危机时刻为家长和园方提供坚实的信息后盾,共同抵御风险。

(三)构建家园共育平台

实际上,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的灵魂,对于幼儿园家园共育活动的推进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为确保家园共育模式能发挥最大效率,幼儿园必须精心挑选那些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幼儿成长特点的教育理念。这种选择不仅关乎教育的方向,更直接影响家园共育实践质量和深度。在追求教育理念创新的过程中,幼儿园应进一步考虑家园共育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幼儿园可以打造一个高效、便捷的家园沟通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其中既包含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机会,也提供网络化的沟通渠道,如微信群聊、官方网站互动区以及专用APP等。通过这些线上工具,教师可以实时分享幼儿在园的精彩瞬间和学习成果,让家长能随时随地了解孩子的最新动态,同时也能即时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定期发布幼儿的活动纪实和学习计划,邀请家长共同探讨教育话题,形成家园共育的良性互动。不仅如此,幼儿园官方网站可以开设专门的家园共育板块,定期推送教育理念解读、育儿经验分享等内容,帮助家长提升教育素养,以此来增强他们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力。通过这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园共育模式,幼儿园不仅能与家长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还可以共同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实践的深化,从而更有效地支持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通过开放校园活动让家长参与

每学期初,幼儿园都精心设计并明确本学期的校园开放日活动安排,如,定期的运动会、幼儿才艺比拼及六一儿童节的欢庆盛典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家长打开一扇窗,让他们能直观地了解孩子在园内的学习与日常。不仅如此,这些活动也向家长展示教师如何巧妙地引导和启发孩子们,利用这些机会,家长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孩子在群体环境中的真实表现,更主动地参与到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另外,幼儿园也在不断探索家园共育的新模式,尤其是结合线上线下的综合策略,强化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当规划特定的教学活动时,幼儿园会特邀那些具有特殊专业背景的家长们来进行辅助,设想一下,如果一位精通国画或油画的美术专家家长能受邀为孩子们带来一场艺术创作课堂,那将是一次多么有趣而有意义的体验。同样,如果一位擅长武术或跆拳道的体育行业家长为幼儿带来一节活力四溢的体育课程,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在实施这些特色课程时,幼儿园会利用线上平台提前发布预告,并进行实时直播,更多无法亲临现场的家长也能通过网络观看和参与互动,增进家园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课后,教师还会及时在线上展示幼儿的作品和活动精彩瞬间,让家长能远程感受到孩子的进步与成长,这也将进一步提升家长的参与度,并提升他们对幼儿园工作的认同与支持。

结束语:

总之,幼儿园线上线下一体化家园融合共育模式的实施,主要融合线上与线下的教育资源,为家长与教师之间建立高效的交流通道。利用该模式,家长涉足幼儿的教育领域,与教师并肩见证他们的每一步成长与蜕变。同时教师也利用线上平台,为幼儿精心打造更多元、生动的教学内容,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探索潜能。这一模式在今后的教育舞台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提升幼儿园的教学品质,更能有力推动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共同为幼儿铺设一条通往成功的学习之旅而经过幼儿园和家庭的携手并进,不断完善并创新模式,为幼儿营造一个更优越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迈向一个更绚烂多彩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朱宏月.家园共育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初探[J].早期教育(幼教·教育教学),2016,(09):28-29.

[2] 辛明雪.信息技术助力家园合作的实践探索[J].当代家庭教育,2024,(06):66-68.

[3] 王怀灼.浅谈幼儿园教育中家园共育模式的实施[J].大众文摘,2023,(45):88-90.

[4] 魏发.幼小衔接视角下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构建[J].环球慈善,2022,(12):292-29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