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域下家校合作的策略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沈雪鑫 李利辉

渤海大学 121013

摘要

近年来,德育工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更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家校合作成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如何有效地在家校合作中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家校合作的德育工作策略,为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和学生的道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家校合作 德育 德育策略

正文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发展过程中两个主阵地。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成强有力的配合,家校合作是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而搭建起的一座桥梁[1]。家校合作研究是分析家校合作问题,提高合作科学性、实效性的关键是我国教育改革前进方向的重要主题。学校、家庭不是彼此隔离的两座“孤岛”,而是环环相扣、相得益彰的“环岛”。

 

一、家校合作的内涵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以达到共同教育目的,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互动互助形式。早期中国的合作多被称为“家校连线”。我国教育学者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本质上是为了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从而联合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共同教育学生的一种形式。美国有关专家则将家校合作的对象延伸至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共同体之间。家校合作总体上有三大内涵一是合作双向性;以学生为中心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环节。家校合作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单方面的不足,让家庭教育变得更理性,让学校教育变得更有弹性。

 

二、家校协同开展德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教育逐步发展呼唤家校合作

学校德育工作的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家校合作作为一种新的德育工作模式,既有助于提升德育工作的效果,也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当中指出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引领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社会对全面育人提供有效支持和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优质教育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必然要求。

(二)学生思想转变的实现需要家校合作

近年来,有关学生品德低下的负面新闻更是折射出当代学生德育方面在的缺陷,其中突出问题主要有:

1、缺乏换位思考承担责任的意识,通常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传统的家庭教育通常学生为中心,几乎无条件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心理,有的学生容易产生所谓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养成往往表现为在家顶撞父母,在外顶撞长辈等等。

2、不懂得感恩,诚信意识缺失。日常生活中落拓不羁”、考试弊、借钱不、求职诈骗等方面折射出学生诚信意识的缺乏。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一个重要表现然而有的学生潜意识里不重视诚信意识的树立,给自身的道德水准大打折扣,从而使社会对学生的信任度也随之降低。

3、心理素质不佳,目空一切和自卑心理存。在面临压力和挫折时,由于得不到家长的帮助,求援无门,造成一些学生因为一点挫折,加上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差,觉得自己走投无路,甚至选择轻生。这种自大与自卑并存的现象,如果没有正确的引领,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反思学生上述特定的思想特征,很多情况都是由家庭教育不当而造成的,“解铃还需系铃人”,不是单独依靠学校就能解决问题的,必须靠家长的力量,加强家校之间的配合,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避免社会错误思潮的影响亟需家校合作

学生在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社会精神的直观变化中感受社会思潮。长期以来,学校这个“小社会”也难免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腐败之风等错误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当代学生作为信息消费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极易受影响,加之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将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嵌入多元文化载体中使学生对社会的认同产生了不良的倾向,而想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还需要家庭和学校、社会的齐心协力,积极配合。

(四)教育互补成效取决于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否协调一致,成为相辅相成的过程,才是教育的成效所在[2]。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点

1.教育思想的互补性。学校教育强调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制定教育计划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从孩子本身的需求出发,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理念的不同,会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困惑,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教育内容的互补性。学校注重思想观点教育和行为规范基础教育强调循序渐进,而家庭教育往往重理轻文、急于求成学校统筹安排,教育内容也比较稳定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不稳定的,往往受家长兴趣爱好和社会的流行趋势的影响。

3.教育方法的互补大部分家长在教育方法上略显匮乏。反观校园教育,其具有系统性与专业性。家校联动,便能实现教育资源与策略的优势互补。教育的真谛,在于家校共同铸就教育的协同效应,从而达到倍增的成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3] 

 

三、家校协同开展德育的可行性

 

(一)国家、学校重视家庭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使我国教育政策翻开了篇章。该法律在确立家庭与学校教育协同的法制框架与远景目标时,突出了双方合作的必要性。教育管理者们也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并采取多项措施加强与家长的互动,提升教育合力。

(二)具有丰富的师资和教育资源

家庭与学各施所长,在智慧与资源汇聚处,共同铸就学成才的坚实基石。家庭可以提供孩子个性化的关爱和支持,传授生活经验和道德价值观。而学校则具备专业的教育资源和教师团队,可以提供系统的课程和教育指导。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实施校内专业提升培训及推动家校联合研究项目通过家庭和学校二者的合作,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到两个方面的优势,获得更全面的德育成效

(三)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

家长充分肯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他们的需求和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起到一个模范作用从而影响学生学生树立尊师重教意识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条件。

(四) 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支持

科技的飞跃发展已经链接了沟通这道鸿沟。父母通过电话联络、即时聊天工具及教育动态微信公众号等多元化方式,实现了与学校的即时沟通,确保了家庭与学校教育目标的同步与协调。拓宽了德育的维度,更有效地提升了家校协作的成效。

 

四、家庭教育质量欠缺对家校德育合作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延伸地人们总是将品行优良、举止规范的人称为“有家教”,而把品行不端、素质低下的人称为“没家教”,通俗明了地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的意义。但是目前家庭教育依旧存在诸多困境,亟需解决的对策[4]

(一) 只重智育不重德育

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考虑教育是否“有用”,而这个“有用”仅仅针对考试有没有用。于是家庭教育对智育以及应试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德育,家长往往认为智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成绩,帮助孩子通过考试,而思想道德不需要教育,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不吃亏就行,其思想道德无需达到什么层次,无需教育。

(二) 只重物质给予不重精神给养

家长对孩子的爱更多用物质来进行衡量。部分家长认为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这就体现了对孩子的爱但是孩子们在精神上得不到给养,思想道德教育领域完全留白,导致孩子往往比较叛逆,以至于出现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困难等情况。

(三) 说教多于身教

现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长教育孩子为人处事的道理自己不到甚至有时候所做行为和道理完全相反,这样的结果是家长逐渐失去权威,失去孩子对他们的信赖。家庭教育体现在潜移默化中,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标杆,往往家长是什么样的表现,孩子也会慢慢受其影响。

(四) 出了问题才重视

孩子日常表现出现不符合思想道德的情况,只要不是过度影响到学习,家长往往置之不理。而一旦产生厌学、暴力倾向等等严重问题的时候,家长才开始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但思想道德教育是具有道德性的,内化和自律性,孩子的思想道德缺失是一个长久积累的问题,难以短时间有效解决。 

 

五、学校自身认识片面对家校德育合作负面影响

 

大部分人受到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一致认为学校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呈现出不重视的态度,剖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德育无用论”。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的人还在抓升学率,打题海战术,老一套传统思维和老一套教育方式,他们认为抓德育工作影响教学质量,其实教育质量也包括德育质量,但他们认为的教育质量是所谓的平均分,升学率。

(二)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德育工作是软任务,智育工作是硬任务,升学率是铁任务”。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一些教育者生搬硬套,咄咄逼人,采用命令式的方法叫学生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这样的方法只能助长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根本起不到任何效果。忙抓学习成绩,或者图省事,不用动脑筋,认为做德育工作麻烦。这些人开展的教育过程只重知识、重结果、重课内,而轻实践、轻过程、轻课外。长期以往就会造成德育工作的被动局面

(三)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不科学,过于细化和量化。有的学校规定了班主任在一个学期内要达到哪些标准方为合格,而忽视了班级学生个体差异特点。甚至对违纪学生进行的教育模式是:学习学校有关规章制度,抄写多少遍,并把这些学习资料、抄写资料归档、整理在家长大会上大加展示德育成果等等,殊不知机械灌输只会物极必反。

 

六、家校合作开展德育工作积极策略

 

(一)立家委会,策动家长参加学校教育

学校可以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成为学校管理和决策中的一员,协助学校改进家庭教育工作,号召家长集思广益,一起解决具体困难,在家长中组织推荐“能人”对学生课外活动进行辅导,接受学校的指导,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活动以教育子女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支持为目的,促进家长的教育执行力,对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优秀家长进行表彰,增强家长的参与感和荣誉感。

(二)设立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长学校

向家长普及教育和家庭生活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学生在学习旅程中的心理成长过程,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预防方法,明确家长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技能。可以采取先普遍授课多次,然后按家长的情况或学生的具体问题分年级、班级举办讲座。家长学校利用业余时间定期上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一个是传授教育孩子的具体经验和成功的家庭教育典型例子。讲课要理论联系实际,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避免单纯讲理论,要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三)定期举办家长会,促进家校信息互通

可以每月或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会议,家长会可采取多种形式,如报告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学生汇报会等。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同时也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方便教师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以及德育表现

(四)进行家庭访问,家校共商教育措施

正确对待家访工作,学校德育领导要给予指导和帮助班主任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家庭教育的类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分类家访。家访的类型可分为:对表现较好、家庭教育也好的学生采用定期家访;对需要纠正不良行为,希望家长改进教育的学生可采用及时家访;对于那些需要重点培养或存在明显问题的学生,可以考虑进行连续的家庭访问。

(五)设立家长开放日,了解师生真实表现

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设立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听课等。为了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工作,配合学校在学生的学习方面进行一定的教育,还可以邀请家长听课。

(六)建立德育评价体系,持续监督与评估

监督与评估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一环,学校和家长可以定期进行评估,对合作策略的执行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并对相关措施进行适时的调整和完善持续的监督和评估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为更好地实施德育工作提供指导,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合作[5]

 

七、家校合作开展德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确保信息准确

学校在向家长传递信息时,要保证所传达消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以免造成误解或误导。

(二)尊重家长意愿

在进行家校合作时,应以家长的意向为基础,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策。学校应避免强制家长参与某些活动或决策。

(三)注重实效

家校合作应以实际效果为导向,避免形式主义,切实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

 

八、结语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推动学生健康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家校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渠道,家校通过积极的沟通、互动和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这是时代的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德育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简单的家庭教育无法适应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参与到国际领域的合作与竞争中。学校作为权威的教育机构,要施展优势,踊跃促进家校协作增强德育工作,协助引导家庭,共同提升育人水准。作为培育人才生力军的教师,应遵循“正人先正己”的原则,不断地进行自身学习与培养,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学生的感染教化,只有一线教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服人”才能根本改变学生德育工作被削弱的现状。要实现有效的家校德育合作,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不断积累经验,并完善和改进相关的策略和措施。只有家校合作紧密配合,才能确保学生在道德教育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浚贤. 基于家校合作的中学生德育探究 [J]. 智力, 2023, (04): 135-138.

[2] 王清泉. 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 [J]. 天津教育, 2020, (36): 30-31.

[3] 狄泳秋. 借助家校合作提升初中德育工作实效性 [J]. 新课程, 2020, (10): 233.

[4] 钱怡. 家校合作,共破德育难题 [J]. 新课程学习(上), 2014, (11): 34+36.

[5] 胡德龙,纪海英. 家校合作的意义及实施策略 [J]. 知识窗(教师版), 2014, (04): 78-7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