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重要论述的福建渊源
摘要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典型实践 主要经验 重要意义
正文
正 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为什么保护传承”、“保护传承什么”、“怎样保护传承”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的形成和发展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地方工作经历密不可分,尤其是长达十七年半的福建工作经历。
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实践
(一)牵头编制发展战略,保护开发“国之瑰宝”
主政厦门三年,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在他牵头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里,专章论述了未来15年的鼓浪屿社会文化价值及其旅游开发规划,视鼓浪屿为“国之瑰宝”——“在我国城市和风景区的建设中,能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者为数并不多,很有必要视鼓浪屿为国家的一个瑰宝,并在这个高度上统一规划其建设和保护”[],明确规划了如何保护好、利用好鼓浪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通过将鼓浪屿的保护规划纳入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以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确保鼓浪屿保护工作得到持续支持和有序推进,最终实现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双赢。
(二)保护畲族文化,传播“闽东之光”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其亲自撰写《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文章里,明确指出畲族文化是“闽东之光”的一个闪光点,建议“办一个畲族文化节,搞一次畲族文化大检阅”[],鼓励“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推动下,宁德市委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保护畲族文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建立畲族文化保护区,对畲族村落和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开展畲族文化普查,记录和整理畲族的语言、服饰、歌舞、习俗等文化遗产;设立畲族文化展示中心,向公众展示畲族的历史和文化等。这些保护措施,不仅保存了宝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还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发展。
(三)建章立制促保护,守住福州“文化名片”
三坊七巷这张“文化名片”的保护传承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州人民做的一件大好事。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有“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美誉,但因旧城改造需要计划拆迁,习近平总书记知道后明确要求保护下来,“这为随后的三坊七巷整体保护开发奠定了基础”[]。在保护修缮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牵头制订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建立了惠及长远的“四个一”机制、催生了“福州瓷牌”重要举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制度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使文化遗产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了保护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四)守护中华文明远古记忆,抢救活化“南方周口店”
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是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为了解古代气候环境、地质变化等提供了重要依据。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这一重要遗址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两次作出重要批示,采取措施将文物抢救出来、整体保护,成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关系的生动样本和经典案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发现,也是国内罕见的重要史前遗存,必须认真妥善地加以保护”[],强调“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自此,万寿岩成为考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幸运儿”,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主要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为福建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我们也能够从中总结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经验。
(一)坚持守护根脉,锚定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标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首先,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福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强调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和理解文化遗产,在他的亲自指导下保护修缮的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保存了珍贵的福州城市文化记忆,也成为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要通过保护文化遗产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福建,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动闽东少数民族文化、闽西客家文化、闽南民俗文化、闽北理学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最后,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其完整性至关重要。在福建,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保护文化遗产的整体性,要求保持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保存历史建筑的历史格局,避免过度商业化和现代化改造,确保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不被分割或破坏,使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得以完整保存。
(二)坚持保护第一,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坚决纠治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失管失修、利用不当等突出问题,坚决刹住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之风,坚决杜绝建假古董、篡改历史等起哄刮风现象,把各时期重要的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地保护好。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福建,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了多项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强调从全局出发来科学规划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统筹安排保护和利用,如他主持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将鼓浪屿作为“国之瑰宝”进行保护的基本路线并纳入厦门市整体发展战略中,之后分别从风景名胜区、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的角度,为鼓浪屿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景观资源建立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保护体系。二是严格管理,依法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依法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各项保护措施落实到位,如他着力推动《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制定和实施,通过立法手段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律保障。三是保护与利用并重,提倡以用促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注重保护,还要合理利用,实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了多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如三明万寿岩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既保护了遗址的原真性,又通过合理利用促进了文化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三)坚持人民至上,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导向
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保护成果应惠及人民。保护文化遗产,既能增强当地群众对自己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又能通过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来改善当地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还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例如,在修缮保护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过程中,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等,带动了社区居民的交流互动,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四)坚持守正创新,树立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强调文化遗产保护既要坚持传统方式,又要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保护理念。在继承传统保护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遗产保护要继承传统的保护方法,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如在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修缮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严格按照传统建筑的样式和工艺进行修缮,保持街区的原真性和历史风貌,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在引入现代保护手段上,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如在三明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开发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考古技术和手段,提高了遗址考古发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创新保护管理机制上,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建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通过社区参与和公众监督,福建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也增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五)坚持交流互鉴,顺应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要求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明交流互鉴,身体力行地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走出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特价值,重视少数民族如闽东畲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倡导文化共生共存共发展,充分展现了福建地方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积极推动武夷山、福建土楼等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项目,鼓励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研讨和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方法,向世界展示福建丰富的文化遗产,提升了福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为福建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实践路径。
(一)有利于筑牢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
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每一件文化遗产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鼓励研究和开发利用文化遗产,从中重温我国璀璨辉煌的文明发展史,从中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从中汲取坚定文化自信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和财富。
(二)有利于推动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措施,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实践指导。在政策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保护职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在实践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水平,例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和建模,实现文物的数字化保存和展示等。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这些理念和举措不管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将长期指引和指导我们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推动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
(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之一。通过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独特优势,逐步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宣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四)有利于促进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互鉴
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合作,促进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遗产作为各国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文化遗产的交流互鉴,不同国家和民族可以在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彼此文化的基础上,增进友谊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有效保护和传承了福建省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还为全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通过深入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在新时代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新征程上,这些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经验和关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论述将继续指导着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第二个结合”更有现实生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 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厦门市计划委员会.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M].厦门:鹭江出版社,1989:97.
[]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24.
[]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福州[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341.
[]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福州[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180.
[] 本书编写组.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上、下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495.
[] 余池明.习近平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及其指导意义论述[J].中国名称,2018,4(7):10.
作者简介:陈惠成(1990-),男,福建泉州人,助理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