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全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王帅

长春建筑学院 130607

摘要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此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还能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文章探讨了这一融合的深远意义,指出目前存在的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方法单一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加强师资培训等策略,以促进二者的有效结合。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旨在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全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国防教育、思政教育、教育融合、国家安全

正文


引言:

当前,全球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国家面临着多重威胁与挑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教育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这一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安全形势,增强集体主义精神,提高道德素养,塑造理想信念。然而,当前在这一融合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索有效的策略与方法显得尤为关键。

一、新安全形势下融合教育的意义

(一)强化国家安全意识

面对安全形势的新要求,当前我国安全形势面临多重压力,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交叉分析,探讨高校在国防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有效促进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全面认识,提升学生对国家利益与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深度。全面掌握国家安全领域的知识,学生能够洞察个人进步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紧密相联,唤起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与对社会的强烈使命感。此类认知层次的飞跃,此举有利于培育出具有强烈国家认同感的新时代青年群体,助力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发挥核心作用。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在安全形势的新阶段,我国对具备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凸显,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高校为学生构筑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与能力培养的体系,促进其在德行、智慧、体能、审美、劳动教育上的全面成长。该教育模式凸显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亦强调对其实际操作技巧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依托国防教育手段,学生在增强体魄之际,提升应对复杂局面的应对力,增强集体协作精神及战略规划能力,进而打造为契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当前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存在诸多漏洞,连贯性欠缺,不少高校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较为单一,往往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授阶段,缺少与实际社会及学生日常生活的紧密对接。思政教育内容多围绕传统的政治理论体系展开,未充分把握现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趋向,教育内容的不统一与系统性漏洞,学生群体对国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及参与度出现下滑,难以有效增强其政治觉悟与国防认识。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就教学手段而言,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多采用传统的灌输教学手段,创新意识薄弱,互动环节匮乏。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解作为主要的教学途径,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气氛略显沉闷。教学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和多样化教学手段的整合运用不够到位,教育效果未能达标,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形成了障碍,当前人才培养体系与新时代多样化需求尚有差距。对教学方法的革新与转变应给予高度重视。

(三)师资力量不足

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对师资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不少高校在这一领域的师资力量仍显不足,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存在欠缺。这使得教师在开展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学时,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同时,部分教师对国防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从而影响了教育的整体效果。

三、推动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体系与内容

为了更好地推动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高校应完善相关课程体系与内容设计,建立系统化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应围绕国家安全、社会责任和个人发展等主题进行设计,确保两者的有机结合。此外,学校应定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引入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和国家战略,使教育内容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同时,鼓励多学科交叉与融合,通过整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丰富教育的内涵,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在某高校的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课程中,针对国家安全和社会责任的主题,设计了“国家安全与个人责任”模块。该模块通过将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国际局势分析与个人行为规范相结合,使学生不仅了解国家的安全战略,还能明确自身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角色和责任。课程中引入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例如网络安全事件和国家反恐政策,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从而提升课程的时效性与相关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方面,高校需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的互动性与实践性。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思考能力。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将极大地提升教育效果,为学生提供更生动有效的学习体验。

在实施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某高校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开展了一次名为“决策模拟”的实践活动。学生们被分成不同的角色,模拟政府、军队和社会组织在国家安全危机中的决策过程。通过情境模拟,学生们不仅能感受到国家安全面临的复杂局面,还能理解思政教育中强调的社会责任感。该活动的设计结合了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运用思政教育中的理论,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三)加强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

提升师资力量是推动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关键环节。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定期教师培训机制,围绕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交融主题,设计专题培训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应涵盖最新的政策法规、教育理念和实践案例,还要帮助教师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以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此外,高校需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实践经验。这种培训和参与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够增强其灵活应变的教学能力,使教师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此外,与专业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将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经验,进一步增强教育质量和效果。

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某高校与地方国防教育办公室合作,开展了以“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交融”为主题的系列培训班。培训邀请了军方专家和思政教育研究者,分享最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同时,教师们参与了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军训和国防体验营,增强了对国防教育的深刻理解。这种多方位的培训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也为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结: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通过完善教育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及加强师资培训,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教育体验。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还增强了他们的国防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必将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国家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孙建军,张禹石,陈英伍.新安全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24(1):65-6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