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正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则需要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良,革新当前的教学手段,给予学生更加全面完整的课程指导,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长远稳定地成长发展,教师在此期间应当做到有的放矢,对课程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引进探索式、互动式、交际式的课程教学元素,提高教学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引领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从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数学这一学科理论性、抽象性、综合性比较强,且数学知识点之间具有极强的性、紧密性。如果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欠佳,那么就难以实现有效的学习,容易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屡屡碰壁,频频失误,继而逐渐消磨学习兴趣。而教师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实现对小学生思维的引领,强化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则能够引导小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更强劲的兴趣、信心、动力,敢于在数学的海洋中拼搏奋进,探究数学知识,深入数学本质,挖掘数学规律,体会数学学习乐趣,能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走得更远。
(二)强化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切实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原则,于各个教学活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构建。因此,教师可以多元、有趣的教学活动为载体,给予小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自主挖掘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密切关联,形成思维导图,加强数学知识点的化构建,不断优化、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以此既能够有效强化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又能够将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策略
(一)运用问题驱动,助力学生思维发展
1. 运用问题导入,激发思维潜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时也是驱动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的推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巧设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点融入具体的数学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人情况的基础上,找准学生数学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灵活巧妙地设计有价值且可操作的问题,运用问题导入使学生自主发现难点、重点并进行分析,以此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交换律和结合律,让学生进行一场热身赛,两人一组解答“7×38+7×62=?”“7×(38+62)=?”,在学生计算完成并找出其中的规律后,再讲解乘法分配律相关知识。然后再次提出问题:“在(a+b)×c=a×c+b×c中,为什么等号左右会相等?”以此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通过具体的事例、乘法的意义和画图等方式验证这一结论,由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其验证方式也各具特点,但他们都能在深度学习中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认识,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中拓宽了数学思维。
2. 设置生活问题,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的讲解同样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割裂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就会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数学知识点,巧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用数学眼光去看待这些生活化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发散性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多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推动自身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折扣问题”时,教师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折扣的含义和使用方法之后,就可以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如一件连衣裙原价为499元,正值商城五周年庆,这件连衣裙在甲店参与满100减35的活动,在乙店参与单件打七折的活动,你觉得妈妈在哪家购买比较划算呢?学生听到问题时就会发现两家店都是打折活动,只是形式不一样,部分学生认为应到甲店购买,因为满100减35就相当于100元只要65元,也就是打六五折,比七折要低;也有学生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499不是100的整数倍,只能减去4个35也就是140元,剩下的99要原价付,因此不能按照六五折计算。在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学生认真计算、仔细分析后得出两种不同打折方式下购买这件连衣裙所需的价钱,通过比较,选择合适的购买方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助力学生思维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在当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指标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元素,教师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过程中也能够进一步激发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在与他人进行探讨交流期间能够实现思想思维的交流互动,促进思维碰撞,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数学教师需要指引学生在启发性、探索性、项目性教学活动中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互动,共同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探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讲解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容积关系时,教师可以尝试借助小组合作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制作相应的圆锥体和圆柱体,让学生通过装水或装沙试验来探讨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所存在的容积关系,同时教师也需要为小组分配特定的学习任务,比如让小组成员尝试控制变量,分别对圆柱体和圆锥体的高、半径进行调整控制,通过改变相应的条件以及数值变量,使得两者的容积相等。学生在动手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加深自身的学习印象,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除此之外,教师也需要在数学课程教学期间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指引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品质。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是一种以知识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运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实践,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开展数学知识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现状,有目的地选择探究活动的主体,确保数学知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探究活动的主题和目的,科学制定探究活动的流程,让探究活动能够顺利进行。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采取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丰富探究活动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参与兴趣,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
结束语: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也属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益。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需要教师不懈的努力和不断地探索,日积月累,在日常学习中一点点提高。这就要求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以正确的方式引导,不断学习数学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以便更好地运用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才华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读写算,2022(23):147-149.
[2]陈惠斌.刍议基于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路径[J].教育界,2022(22):2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