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刘赫男

长春建筑学院 130600

摘要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路径,强调了思政教育的意义,包括提高教育针对性、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与此同时,指出了当前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数据隐私与安全的挑战、教师能力与素养的不足以及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滞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包括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提升教师对大数据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关键词

大数据、思政教育、教育创新、教师能力

正文


引言: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各领域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环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大数据不仅为教育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还为教学内容、方法与评估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政教育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教育质量,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也将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

一、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的意义

(一)提高教育针对性与有效性

在数据席卷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其针对性和有效性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运用数据手段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挖掘,教师队伍能够更全面地洞察学生的思想世界、心理需求和关注的社会焦点。此流程有利于思政教育者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背景实施教育,打造专属的教育实施路径,教学的针对性得到了有效加强,借助大数据,教育内容设计得以获得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可协助教育者即时调整教学框架,努力实现对学生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为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全新的资源分配途径,对教育资源实施细致分析与有效整合,高等教育机构能有效揭示资源运用中的不足与冗余现象,进而实现了资源的科学调配。实施基于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学校具备对课程内容吸引力及教学成效性的全面评估能力,分析学生偏好的教育资源种类,哪些环节需要改进?这种采用数据驱动的资源配置途径,无疑能够极大地推动教育水平的飞跃,这样的改革将削减教育费用,优化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与持续发展潜力。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的问题

(一)数据隐私与安全的挑战

在数据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问题成为一大难题。数据搜集的边界不断延伸,技术进步的脚步亦不停歇,如何预防学生个人资料泄露事故,防止数据滥用,保障其安全不外泄,该议题已成为重大挑战。若高校未能有效防范学生隐私泄露,此举或许会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不信任情绪,这进而对教育成果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拓展大数据应用边界之际,必须设立一套严密的数据安全管理架构,务必保证数据收集、保存及利用各阶段均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要求,从根本上提升学生隐私权的保护水平。

(二)教师能力与素养的不足

不少高校教师在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时显得力不从心,这种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与突破构成了制约。不少教师在认识大数据方面还停留在浅显阶段,实践操作能力有限,教学研究活动中,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受限于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和观念,教师在应对大数据的变革中显得无所适从,此能力及素质存在明显短板,教师未能全面展现大数据的潜力,进而对思政教育的品质与成效造成了不利影响。提高教师在大数据领域的认知与应用水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一项挑战性的课题。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的策略

(一)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与隐私保护

针对数据隐私与安全的挑战,高校需要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与隐私保护机制的建设。制定完善的数据管理政策,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和销毁的具体规范,确保每一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操作流程。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手段,保护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避免数据泄露和滥用。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培训,提高全校师生对数据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增强其保护意识。

例如,教师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授“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的章节内容时,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学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相关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应的思政教育。然而,这一过程必须强调数据安全管理与隐私保护。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匹配度,但在进行数据采集时,需确保学生信息的匿名性,并在数据存储和使用过程中遵循严格的隐私保护政策。

(二)提升教师对大数据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为了解决教师能力与素养不足的问题,高校应积极开展教师培训与交流活动,提升教师对大数据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和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教师可以学习如何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与反馈信息,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性地调整内容和方法。鼓励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互动,通过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促进教师在大数据应用方面的相互学习与成长。高校还可以与科技公司合作,引入专业人士,指导教师开展大数据在思政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三)创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针对教育理念与方法滞后的问题,高校应积极推动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在理念方面,教育者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教学活动,如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线上线下结合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互动平台,让学生能够实时反馈学习情况和心理感受,让学生在课外时间也能分享自己的见解与感受,教师可以实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与实践能力。这种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将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有效性,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总结:综上所述,本文探讨了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强调了其在提高教育针对性、优化资源配置和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等方面的重要性。然而,思政教育也面临着数据隐私、安全、教师能力不足及教育理念滞后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了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提升教师能力以及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等有效策略。这些策略的落实,将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确保其在新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高校应积极探索与实践,借助大数据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和有深度的思政教育,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玉锋,李志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路径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 37(4):3.

[2] 周迪.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向与发展路径[J].知识经济, 2017(11):2.DOI:10.3969/j.issn.1007-3825.2017.11.079.


...


阅读全文